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戴望舒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戴望舒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又稱「雨巷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戴望舒」此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在杭州宗文中學時,就與施蟄存、杜衡、張天翼組「蘭社」,創辦《蘭友》半月刊。一九二二年開始寫詩。一九二五年在上海震旦大學特別班學法語,施蟄存、杜衡於次年也轉入該班,三人合辦《瓔珞》旬刊。
  二十三歲的戴望舒寫下了〈雨巷〉名篇,編《小說月報》的葉聖陶來信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使戴望舒得到「雨巷詩人」稱號。隨後又寫出〈我底記憶〉名篇,字句的節奏已經完全被情緒的節奏所替代,確立了此後的詩風。大約在這階段,他開始對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苦苦追求。
  一九二九年,戴望舒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標誌了現代派詩潮的誕生。寫〈詩論零札〉,為現代派詩潮的理論綱領。主編《新文藝》月刊,大量刊登西方象徵派詩稿譯介。一九三二年,與施蟄存、杜衡主編《現代》月刊,現代派正式誕生。這年曾短期赴法留學。回國後仍不能獲得施絳年芳心,也依她解除婚姻約定。後結識小說家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不久後匆匆完婚。
  一九三三年,出版代表他成熟期風格的《望舒草》。一九三六年,與徐遲、路易士(紀弦)創辦《新詩》月刊,卞之琳、馮至、梁宗岱、孫大雨都加入編輯陣容,產生很大的影響。一九三七年,出版《望舒詩稿》。中日戰爭爆發,與穆麗娟遠走香港。一九三九年,主編《星島日報》副刊,與艾青創辦、合編《頂點》雜誌。
  一九四○年,穆時英在上海遇刺身亡,穆麗娟回上海奔喪,夫妻反目。一九四一年,曾為妻、女服毒自殺,並寫遺書寄到上海。日軍占領香港,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酷刑折磨。一九四七年出版譯詩集《惡之華掇英》。回上海,與穆麗娟辦理離婚,另外結婚,只維持很短暫的婚姻。一九四八年出版詩集《災難的歲月》,又離婚,再度流亡香港。一九四九年,京滬失陷,戴望舒前往北京,從事法文翻譯工作。一九五○年,氣喘病復發,逝世,享年四十六歲。

關於作家

1929年4月,戴望舒編定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由他自己主持的水沫書店印行。這是他前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他的詩從聞一多、徐志摩那兒獲取的主要是外在韻律和格式,而從英法詩歌那兒汲取的主要是「憂鬱的情調」。他早年詩歌形式上的傳統傾向還表現在段式上,如多用四行段,其次是三行段。1928年8月,他作的格律詩《雨巷》在《小說月報》發表。詩中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徬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葉聖陶在編髮這首詩時,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戴望舒本來是同情左翼思潮的,但他從不隨聲附和多數人的說法,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堅持自己的見解。就在左翼文藝大張旗鼓爭辨「國防文學」的時候,他因為對「國防詩歌」的不滿,從維護詩歌藝術品位出發,不惜站到了與左翼對立的位置上。他尖銳地批評了國防詩歌的偏狹、粗糙,認為那些國防詩歌論者「不瞭解藝術之崇高,不知道人性的深邃」,而有些作品「只是一篇分了行、加了勉強的韻腳的淺薄而庸俗的演說詞而已」。因此他還譯了許多高質量的西班牙抗戰謠曲來給中國的詩人們作參照。

著作

著有詩集 《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多種,還有《小說戲曲論集》。
成名作---〈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評價

杜衡說戴詩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的確走的是詩歌的正路。
藍棣之:「戴望舒這份遺產,對於新詩是重要的,我們沒有理由不加以珍視。 」
紀弦說:「《望舒草》是戴望舒一生的代表作,他的最出色的詩篇都包含在內了。在那本集子裡,充滿了一種動人的美好的憂愁,一種低迴的調子有如蕭邦的小夜曲,而一種象徵的表現手法是非常之纖細的。」
陳丙瑩對戴的譯詩給予了極高評價,說戴望舒的譯詩「以中國現代文學語言曲盡西方詩歌(特別是精微的象徵派詩)深蘊的內容與繁富的音節,更是成了詩歌翻譯學者們學習的範本。」




資料來源:
范銘如、趙衛民編著《戴望舒》,台北:三民書局,2006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戴望舒的傳奇人生


(責任編輯:10960212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