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行政決定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育行政決定


教育Wiki

  教育行政決定,為教育行政工作中「計畫、執行、考核」的基本程序之一,在每個步驟中都需要決定來推動下一個步驟,因此教育行政決定也成為教育行政組織的中心。(註一)

目錄

意義

  為面對問題時,研擬及選擇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以解決問題並達成目標的歷程。此定義包含三項要素:決定係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決定是一種抉擇行為與過程、決定旨在達成預定的目標。(註一)

決定與決策的區分

  「決定」(decision making)內容廣泛且涉及範圍較大,是泛指所有的選擇,而「決策」(policy making),指涉範圍較小,為單指政策的決定。換句話說,決策只是決定的種類之一。(註一)

種類
  1. 依動力來源:分為居間(為承上啟下作用)、請求(應部屬需要)、創造(自發)三種決定。
  2. 依決定主體:分為組織、個人兩種。
  3. 依決定性質:依範圍大到小區分,有策略性、行政性、運作性三類。
  4. 依決定技術:程式化(例行性、重複性)及非程式化(新生事物)。
  5. 依資訊是否充足:確定性決定(資訊充足)、風險性決定(資訊有一定掌握度但仍嫌不足)、不確定性決定(無法掌握)。
  6. 依是否具有合理性:客觀上的合理、意識上的合理、組織上的合理。
  7. 依決定內容層次:分成決策(大方向政策)與決務(實體性措施)兩類。(以上皆註一)
模式與應用
  1. 理性模式:為古典經濟學家提倡,本著追求最大利益之信念,在做決定時會搜尋完整資料,考慮所有可能方案,進行所有的利益得失分析,以選擇出最佳方案。
  2. 滿意模式:為美國學者Simon提出,認為人類沒有完全的理性,並受到個人能力與環境條件的限制,只能達到有限理性,因此只能做出滿意的決定。
  3. 漸進模式:由美國學者Lindblom首創,認為決定是透過參與決定的社會互動來完成的。
  4. 政治模式:一般為政治人物所用,是一種利益爭奪妥協的過程,各利益團體進行談判、協商,以做出大家可接受的決定。
  5. 直覺模式:為專家在經過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磨練而產生的一種潛意識決定行為。
  6. 垃圾桶模式:組織內部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呈現出看似有組織卻是無組織狀態,此狀態中,組織就像由參與者、問題、解決方案、選擇機會所交織而成的垃圾桶。而決定的形成嘗試在某一偶然機會中,發現某一決策恰巧適用於某一問題,而做成決定。
  7. 參與模式:藉由成員參與,共同形成共識。
  8. 綜合掃描模式:由美國Etzioni提出,係融合理性模式和漸進模式而成。高層次宜採用理性模式;低層次則運用漸進模式解決問題。(以上皆註一)
關鍵字
  1. 中文:教育行政決定
  2. 英文: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參考文獻

註一:謝文全(200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