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再製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文化再製理論


教育Wiki

「文化再製」,意指上下兩代之間的階級再制,並非取決於經濟生產過程,而是文化領域,此乃肇因於中上階級支配社會主流文化與價值觀的發展,因而能主導學校課程知識的內容與結構,因此,學校的正式課程往往淪為馴化學生的工具。就教育的場域而言,有所謂「教育再製理論」,即以批判的觀點探討學校教育於資本主義社會中,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所扮演的功能。然而「教育再製理論」由於切入角度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派別: 「社會再製理論」(Theories of Social Reproduction)、「抗拒理論」(Theories of Resistance)及「文化再製理論」(Theorie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其實,以上三者皆以鉅觀社會學模式(macrosociological models)分析西方先進工業國家教育系統與資本主義社會關係。而「文化再製理論」在資本社會的學校體系中往往被視為具有公平正義的功能,亦即藉由教育途徑,勞工階級的下一代得以向上流動。儘管一些學者認為此種獲政(achieved)功能足以取代世襲社會歸屬(ascribed)功能。但是,後續研究者卻發現在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中,存在著相當比率的階級再製。於是,相關學者以「文化再製理論」闡釋此種現象是根源於「學術課程」(academic curriculum)與階級文化的斷裂。

本節主要聚焦於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核心觀點的探討,並以此剖析教學歷程文化再製的現象,進而試圖省思外籍配偶子女的學前教育,以實現幼兒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社會再製理論、抗拒理論、文化再製理論、社會學模式、獲政、歸屬、學術課程

英文關鍵字: Theories of Social Reproduction、Theories of Resistance、Theorie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macrosociological models、achieved、ascribed、academic curriculum

參考資料

施宜煌著。幼兒教育專題研究,1998年,頁4-17~4-18,華格那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