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昆陽之戰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昆陽之戰


教育Wiki

昆陽之戰(Battle of Kunyang)

更始政權之後,漢軍主要兵分二路,主力由大司徒劉縯率領,繼續圍攻宛城;另一路則由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太常偏將軍劉秀為統帥,向北相繼攻佔潁川郡的昆陽、定陵、郾城,並在此三地獲得許多財物糧食,並轉送到宛城劉縯軍中,有效支援了漢軍主力之作戰。
王尋、王邑率領四十二萬大軍先抵達潁川郡,與在育陽戰敗後退守此地的嚴尤、陳茂會合後,軍容更加盛大,將首攻目標指向昆陽。此時漢軍主力十萬已由劉縯帶領圍攻宛城,而劉秀正統帥數千兵馬巡察陽關,其他諸將見王莽官軍兵盛,不戰而走逃入昆陽,劉秀也收兵進入昆陽。
劉秀的分析非常正確,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只能團結一心,共同抗敵,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若分散力量,只顧自己的妻子、財物,將會被敵人一一擊破。但更始諸將向來看不起劉秀,根本不予理會劉秀建議。這時探騎恰巧回報,王邑大軍已來到昆陽城北,連綿數百里,諸將才知現在連棄城逃走也無法辦到,頓時不知所措,只能請劉秀出來主持大局。根據劉秀的計畫,即由王鳳、王常率兵死守昆陽,劉秀則突圍出城,向附近的漢兵求援,裡應外合,一起擊潰王邑官軍。當夜,劉秀便和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從昆陽南門出發,越過重重官軍,順利到達郾城、定陵,便立刻與此二城的將領商議禦敵策略。
正當即將破城之時,劉秀率領著郾城、定陵的援軍千餘人趕到昆陽,在距離官軍四、五里處列陣。王邑、王尋馬上派兵數千迎戰;劉秀自為前鋒,深入敵陣斬殺數十人,漢兵諸將也按捺不住,紛紛指揮士兵衝鋒,又斬敵數百千人;連續交戰數回合,漢軍都取得勝利,漢軍士氣益壯。這時劉縯圍攻宛城已有極大的進展,宛城被圍數月,城中糧食已盡,守城官軍失去了抵抗意志,並在岑彭的勸說下,宛城前陣貳嚴說開城投降漢軍,更始帝封岑彭為歸德侯,並暫時以宛城為首都。宛城已被漢軍佔領的消息,在昆陽方面的劉秀一無所知。為了給王邑軍隊心理上的壓力,劉秀派一使者向昆陽城送信,偽稱宛城已被攻下,漢軍主力正由劉縯向昆陽救援而來;劉秀又令使者故意將信掉落,讓官軍拾獲。這一計策果真奏效,使得王邑軍隊士氣低落。
漢軍已連戰皆捷,更進一步堅定了必勝決心。劉秀隨即組織三千敢死之士,從城西衝往官軍之中軍;剛愎自用的王邑獲知劉秀只有三千人,便輕視對方人少,於是王邑、王尋獨迎,與漢兵戰。四十二萬王莽軍隊,大部分被殲於昆陽戰場上,而王邑、嚴尤、陳茂僥倖保住性命,落荒而逃。漢軍繳獲莽軍物資輜重,多得不可勝數,連月搬運也無法處理,只能將多餘物資焚燬。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役,這一戰,王莽主力完全潰滅,是漢莽興亡之關鍵。官軍的敗亡,主要是王莽改制失敗後,人民陷入了無窮盡的苦痛,各階層人民反對王莽,其內部矛盾重重;而王邑、王尋的大軍成員龐雜,有中央軍、州郡兵、嚴尤與陳茂招募而來的士兵,默契不足,無法統合為一整體。另外,王邑的傲慢自大也應負很大的責任,王邑以大軍包圍昆陽時,若能聽從嚴尤建議而以少數兵力圍住城小堅固的昆陽,並將大軍開往漢軍主力所在的宛城,且可與宛城內的官軍裡應外合,將可順利消滅漢軍主力;亦可在前往宛城的同時,派兵包圍郾城、定陵,則昆陽便無援軍支援,也讓劉秀無法前往二城求援,以王邑所率之如此龐大的軍隊,絕對可以做得到。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昆陽之戰
英文關鍵字:Battle of Kunyang
參考資料
陳嘉谷著。論劉秀的崛起及其治術。2010年。頁57-58。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士班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