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東林黨爭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東林黨爭


教育Wiki

目錄

簡介

東林黨爭是指明末東林黨與閹黨以及其他派別之間的鬥爭。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人為主的政治集團。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東林黨爭幾乎是東林黨與全國朋黨集團之爭。

東林黨

東林黨最早的領袖和東林書院有密切的關係。顧憲成因為朝廷的爭議,在萬曆中葉忤逆的皇帝的旨意而被削籍為民,乃在江蘇無錫重建東林書院。萬曆三十二年(一六零四)書院落成,顧憲成與高攀龍等人講學其中。他們有感於王陽明學派在晚期發展出的「無善無惡」的觀念,喪失的對錯是非的判準,讓人流於虛無狂誕,所以再度提倡聖人之道和四書五經。

過程

以東林書院為核心的世人,漸漸發展成朋黨。他們以清流自任,先是對內閣和官員的施政提出批評,繼而反對礦稅,對商民工匠抵抗礦吏、稅吏的暴動表示同情。熹宗天啓年間,太監魏忠賢受到寵信,並受命掌管特務機關「東廠」。東林黨的副御史楊璉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東林與魏的關係急速惡化。從萬曆以來,一些因為與東林黨意見不合而被視為「邪黨」的官員,統統依附魏忠賢,並向他進獻東林黨人名錄。東林黨在朝的官員數十人先後被罷官,魏忠賢及其黨羽意猶未盡,再興大獄,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許多人慘遭凌虐而死。

結果

崇禎即位之初,力行改革,暫時清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的勢力,東林黨人再度得勢。但這時黨人的理想色彩已剝落殆盡,不以國事為重,而熱中於門戶報復。宦官沉寂不久,有再度猖獗,總攬了朝廷的軍、政和財政大權。黨派之間的鬥爭、報復和宦官的干政,將明末的官僚體制一步一步帶到土崩瓦解的局面,明帝國的亡國之期,已經屈指可數。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東林黨爭

參考資料

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07-209。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