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楊牧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楊牧


教育Wiki

生平、轉變、文學觀

楊牧(1940年9月6日-),本名王靖獻,台灣花蓮縣人,台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早期的楊牧,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經過留美生活的洗禮,開始對社會、進行關注。楊牧三十二歲以前的筆名為葉珊,三十二歲之後,改名為楊牧,可以看作是純粹的浪漫情懷與兼含人文關懷的分水嶺。中學時代起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刊發表作品。最初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後來因興趣不合,轉讀外文系。此時的楊牧,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如華滋華斯、拜倫、雪萊、濟慈等等。

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進入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並獲藝術碩士學位。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余光中、葉維廉、王文興、白先勇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愛荷華求學期間,楊牧對愛爾蘭詩人葉慈有著比浪漫詩人更多的關注。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關係的探討及評判現實社會,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

接著楊牧進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博士學位。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柏克萊大學是60年代反戰的領導者,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這使得楊牧感受到美國身為高度文明國家,卻同時也投入戰爭的矛盾性。1972年後改用楊牧作為新筆名。在改變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1]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社會人世的關鍵。

曾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人社院院長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2000年獲國家文藝獎。

作品

詩集

《水之湄》《花季》《燈船》《傳說》以上為使用筆名葉珊所著的詩集。

《瓶中稿》(台北:志文,1977)以上五卷輯為《楊牧詩集I》(台北:洪範,1978)

《北斗行》(台北:洪範,1978)《禁忌的遊戲》(台北:洪範,1980)《海岸七疊》(台北:洪範,1980)《有人》(台北:洪範,1986)以上四卷輯為《楊牧詩集II》(台北:洪範,1995)

《時光命題》(台北:洪範)《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1991)《涉事》(台北:洪範,2001)《介殼蟲》(台北:洪範,2006)戲劇

《吳鳳》(台北:洪範,1979)散文

《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1977)(文星出版社於1966年出版)《年輪》(台北:洪範,1982)(1974年完稿,1976年由四季出版社出版)《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1977)《搜索者》(台北:洪範,1982)《交流道》(台北:洪範,1985)《飛過火山》(台北:洪範,1987)《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疑神》(台北:洪範,1993)《星圖》(台北:洪範,1995)《亭午之鷹》(台北:洪範,1996)《山風海雨》(台北:洪範,1987)《方向歸零》(台北:洪範,1991)《昔我往矣》(台北:洪範,1997)《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三卷自傳散文輯為《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奇萊後書》(台北:洪範,2009)

相關教學資源

請參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ISP):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37459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