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榮格(C._Jung)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榮格(C._Jung)


教育Wiki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為分析心理學創始鼻祖者、蘇里克學派的盟主,本身是瑞士著名精神科醫師,也是學貫東西、著作等身的學者。

目錄

地位及學說

近代對深層心理學和潛意識的研究,可深深歸功於他。畢生致力臨床工作,證明佛洛依德學派對人類心靈的解決過於狹隘而且解釋有限,並累積許多令人信服的證據,闡釋若個體想要開始捕捉心靈真正本質,就須先了解比個體生命史和個體潛意識更深髓的事物。

生平

1875年7月26日出生於瑞士一個凱斯威爾的村莊。榮格六個月大時,家庭移居到萊因瀑布邊的洛封城堡。父親是一個牧師。榮格從小受家庭宗教氣氛的影響,對宗教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由於他認為其父身為牧師卻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面對現實,只能講述空洞的神學教條,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時期在領聖餐時心中毫無感覺,不符他的期望,對基督教非常失望。榮格更做過一夢,其中上帝的糞便擊碎精美的教堂,因此榮格背離了基督教。

1895-1900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隨後在蘇黎世伯格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助理醫師職位,在布洛伊爾手下實習。其間他進行了高爾頓詞語聯想實驗的研究,積累了最初的聲譽。1900年獲巴爾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進入蘇里克大學並投身當時著名精神科醫師Bleuler門下,受Freud夢的解析之創新觀念影響,1907年自願加入精神分析學派,研究精神分裂症,與Freud和Adler合作成為當時的三大家(Big Three)。他也曾到法國與著名精神病學家研究歇斯底里症與多重人格,

榮格1905年返巴爾賽大學擔任講師,數年後辭職開業行醫並從事寫作。1909年與Freud同應美國克拉克大學邀約而赴美講學,榮格對西格蒙德·佛洛德|佛洛德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很感興趣,與之通訊,參加了佛洛德的精神分析運動,共同創立了一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並任第一屇主席,被公認為Freud繼承人。惟好景不常,1914年兩人的學說產生分歧使得關係決裂,終因意見不合分道揚鑣,轉而倡導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

榮格1942年重回蘇里克任教,1961年6月6日逝世,享年86歲。畢生亦曾任聯邦技術大學及母校巴塞爾大學教授,並獲得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等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榮格在與西格蒙德·佛洛德|佛洛德決裂後曾經憂鬱數年。他曾見到幻像也曾感覺到眾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個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腳的老人菲利門,另一個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這兩位成為他日後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瑪的樣本。

因為榮格對宗教毫無忌諱,他對中國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對西方煉金術著迷。他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煉金術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他也在解夢方面有傑出成就。夢反映無意識|潛意識,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據他估計,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0,000個夢。榮格的學說與西格蒙德·佛洛德|佛洛德最大的分別,是他的理論得到較廣泛的考察證據。相對於佛洛德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隱晦表達,榮格更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在夢的分析上,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而是關注夢的系列,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大夢”。同時,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

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對原始人類的心理進行考察,提出集體無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

他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這種分類法成為以後邁爾斯-布裏格斯性格分類法(MBTI)的基本理論。

在他晚年時,榮格在夢中得到啟示,回頭研究西方的宗教。在最滿意著作《答約伯》中批判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也許因為個人的經歷,他批判約伯記中耶和華對約伯的回答。此一充滿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對與批評。由於他年事已高,他對這預料中的批評並不在乎。他也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並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成就與貢獻

榮格是一位學貫東西、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學術成就」方面,他自立門戶成立分析心理學,世稱蘇里克學派。其重要觀點及理論如下—

(1)認為心智可分為:意識層面與潛意識層面。潛意識中又有個人潛意識及集體潛意識。個人潛意識為第一層,包含許多被壓抑、忽略的記憶,個體獨特的潛意識係由過去的經驗形成;第二層則為集體潛意識。

(2)集體潛意識是人格中最深刻有力的部分,充滿了神的形象。係由榮格考察非洲及美洲等地原始人類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並比較西方人與東方人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發現許多共同的原型而得到的結論。包含幾千年來來自同樣遠祖以及人類共享的記憶經驗積累所形成的遺傳傾向與行為傾向。這些傾向稱為原型。

(3)「原型」(archetype),是一種遺傳傾向,為人類普遍共有、不分地域與文化共同象徵的特定方式、知覺及行動,是存在於集體潛意識的證據,並可藉由跨文化神話、傳說、信仰及文化習俗中展現。各種原型會在夢、幻覺、幻想、神經症中無意識地表現。對人類生活特別重要的原型包括以下:

1.自性(Self):即為心、性、或本性,人心靈的中心。

2.人格面具(persona):人格中對外公開呈現並願與他人分享之部分,亦為在他人眼中表現、能與社會和公 眾期許相符之形象。

3.陰影(Shadow):潛意識中與自我(ego)相反的性格。個體恐懼、憎恨,甚至為邪惡念頭,將此部分對外隱藏甚至連自我都無法察覺。

4.陰性基質阿尼瑪(Anima):指男性人格中帶有的女性特質,使男性顯露出溫柔、關懷、同情。

5.陽性基質阿尼瑪斯(Animus):指女性人格中帶有的男性特質,亦即理性及邏輯的一面。

6.個性化(Individuation)或稱個體化,指心靈成長的目標,也是自體實現(Self Realization),其方法為融合有意識的自我(ego)與無意識的陰影與阿尼瑪(或阿尼瑪斯)讓自性實現。

其他學說與概念還包括:

1.共時性(synchronicity):認為兩件或多件事於同時發生有其特殊意義。

2.力比多(libido):認為力比多是普遍的生命力,除了表現在生長、生殖方面,也表現於其他活動。而不僅是純粹性的潛力。

「心理學理論貢獻」部份,榮格開創有別於傳統精神分析論的新學說,基本差異如下---

1.Jung認為libido是一切生命的根源;Freud認為是性衝動的慾力。

2.Jung強調人格可隨著生活環境與個人意志而改變;Freud採早期決定論觀點,認為人格決定於兒童早期經驗。

3.人格理論較傳統精神分析論分類更詳細,並納入社會因素。三個心理層次包括意識(conscious)、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


參考文獻

Wikipedia(2009). Carl Gustav Jung. Retrieved Aug 4, 2009,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5%B0%94%C2%B7%E8%8D%A3%E6%A0%BC&variant=zh-tw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二刷)。台北市:東華。

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

修慧蘭等譯(2005)。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7 th edition(Gerald Corey原著)。台北:雙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