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櫻花鉤吻鮭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櫻花鉤吻鮭


教育Wiki

目錄

櫻花鉤吻鮭

櫻花鉤吻鮭最早發現的紀錄是在民國六年,當時任台灣總督府技手的青木糾雄,在撒拉矛社(即現在的梨山)附近大甲溪本流,請其友人日本警員津崎代為採集標本,並將這項發現告訴正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的大島正滿,大島和魚類學大師喬丹博士認為這是魚類學上珍貴的發現,乃命名為台灣鱒(Salmo formosanus),從此打開了櫻花鉤吻鮭的國際知名度。活躍於清澈冰冷的水域,主要棲息於高山森林 溪流之深潭及攔砂壩下方深潭中。肉食性。只 適合在18℃以下水域生存。主要攝食蜉蝣、石 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 昆蟲。每年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為其繁殖季 節。生殖時游至淺水域中,展開擇地、求偶、 配對、產卵等系列的生殖行為。

科別.學名

科別:鮭科(Salmonidae)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Jordan et Oshima)

別名

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高山鱒、台灣鮭魚、台灣鮭、台灣櫻花鉤吻鮭、台灣陸封型櫻鮭、大甲鱒、櫻鮭、石田氏鮭魚、、台灣馬蘇麻哈魚、三文魚、本邦 (bunban泰雅族語)

適合棲息環境

櫻花鉤吻鮭的棲息環境較為嚴苛,需有適當之蔽蔭、冷冽清淨之溪水,且有淺灘、及急灘及深潭之多樣性河床與礫石底質,和豐富的水生昆蟲等條件,對水溫的要求亦十分嚴格,許多研究顯示,當水溫超過攝氏十八度時,該水域即無櫻花鉤吻鮭的蹤跡。

外形特徵

體側扁呈紡綞形。口端位,口裂大。雄下頜明 顯彎曲成鉤狀。背鰭部稍後方有一小脂鰭,背 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側線上具有 8~12個 黑褐色橢圓形橫斑,側線上方有11~31個小黑 點。體被圓鱗,叉形尾。

食物來源

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