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因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歸因理論


教育Wiki

歸因理論

目錄

定義
歸因理論著重的是個人對於過去行為和結果之間因果關係的解釋,特別是對於預期的成果、努力的程度以及實際所獲得
的成就之間的關係。歸因理論的學者假定,每一個人都很自然的就會想要去對事情為什麼會這樣發生的原因進行瞭解,特
別是當這種事情的結果對個人而言非常重要,或是簡直就出乎意表的情形之下尤然。人們通常都會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之
於能力、運氣、努力、身心狀況、興趣或是程序不公平等等這些因素,當人們在做因果關係的歸因時,基本上他們是在尋
求或是創造一種信念,用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為什麼。一旦這樣的解釋成立之後,個人就會利用這樣的信念來看待自
己或是周圍的環境。(註1)
歸因的向度
Weiner認為人們對於成功或失敗的歸因,絕大多數都可以歸類到三個不同的向度,也就是控制信念、穩定性、和責任
的歸屬。
1. 制控信念(內控型或是外控型)指的是成功歸諸內在因素或是外在因素之謂,例如在一個人成功的時候,會反觀自己
曾經做了些甚麼,所以導致她現在的成功。
2. 穩定性(穩定或是不穩定)指的是個人認為導致成功或失敗的因素本身是固定不變的還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以下舉
兩個例子作為說明,一個人有能去做某件事,這屬於穩定的因子,因為有能力通常不會輕易改變,至於一個人願意努力去
做一件事,則是不穩定的因子,因為雖然他願意做努力,但是努力是不可確認的一件事務,他充滿著不確定性,還有無法
持久的因素等等。
3. 責任的歸屬(可以控制的還是不可以控制的)指的是個人是否應該要承擔責任,換句話說,個人是不是能夠控制成功
或失敗的因素。在於責任歸屬上面,一個人的努力是他可以承擔責人的歸屬依據,然而一個人的能力還有運氣,可能是他
不可抗拒的因素,屬於不可歸因的部分,此時對於責任的歸屬則需要更多的思考面向。
關鍵字
中文:歸因理論
英文:attribution theory
參考書目
註1 wayne k hoy(2006)。教育行政學,頁174-175。麗文文化事業。
註 2岳修平(2000)。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頁120-122。台北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