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西量表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比西量表


教育Wiki

比西量表(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

目錄

起源

法國教育於1904年,為了要鑑別出兒童的能力,區別出一般學生中學習能力薄弱者,以編入特殊班級給予因材施教,所設計出的世界第一個個別智力測驗,是由比奈及其同事西蒙共同完成,因此稱為比奈與西蒙智力量表,他們將智力界定為判斷、推理和理解能力。(註1.2)

特點
1.測驗方式,由過去高爾頓的生理計畫取向改為作業法,讓受試者根據語文、算術、常識等題目實際作答後,以作答結果所得的分數高低,判定智力高低。
2.不採用高爾頓所認為的智力高低是決定於遺傳,而是改為在學教育中鑑別出兒童的智力高低後,因材施教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由此觀點來看,比奈不但是智力測驗的創始者,更是現代特殊教育的先驅。
3.比奈假設智力會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直到成年,因此創用心理年齡(mental age,MA)代表智力高低,他先請了一群不同年齡層的正常兒童做測驗題目,紀錄下不同年齡層可以達對的題目,例如將五歲兒童均能通過的題目整理在一起,十歲兒童均能通過的題目整理在一起,依此類推,一直設計到十三歲,形成不同年齡層可以答對的題目對照表,而測驗過程就可利用對照表了解受試者的心理年齡,再將受試者的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CA)進行比較,心理年齡高於實際年齡者,智力較高;心理年齡低於實際年齡者,智力較低。(註1.2.3)
缺點
缺乏適當單位表示結果。
缺發適當常模資料,僅依據五十位一般兒童而建立。
缺發支持測驗效度的證據。(註1)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比西量表、心理年齡
英文關鍵字: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
參考資料
註1. 郭生玉(2010,三版)。教育測驗與評量(頁471~5472)。臺北市:精華書局。
註2. 張春興(2009,重修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文題的科學(頁353~354)。臺北市:東華。
註3. 陳皎眉(主編)(2009,初版)。心理學 (頁340~341)。臺北市: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