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洪醒夫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洪醒夫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洪醒夫,本名洪媽從,又名司徒門,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出生於彰化縣二林鎮北平里一個世代農民家庭,一九六二年台中師專畢業後,即一直擔任小學教師,一九六七年在台灣日報副刊連載短篇小說,一九七零年與陌上桑、喬幸嘉、黃朝湖等人將已停刊的文藝雜誌《這一代》復刊,曾得吳濁流文學獎佳作。一九八三年七月三十一日,因車禍去世,結束他三十三年短暫而璀璨的一生。

文學風格:

醒夫的文學所處時代,正是戰後台灣文學本土自覺的關鍵年代。自六○年代末開始發表作品,因受當時台灣現代主義文風影響,他寫了許多存在主義小說的作品。但是此時他尚處於文學摸索階段,因此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嘗試性作品,從他的早期作品到成熟期作品這段歷程,可窺知六○年代至七○年代台灣文壇的轉變軌跡。又從其與《後浪》詩刊同仁及當時青年詩刊的厥起,可看出自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關傑明、唐文標所引起的現代詩論戰之後的詩壇現象。接著,從洪醒夫以農村寫實的小說之受文壇肯定,可見自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九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台灣文學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精神獲得普遍共識。而洪醒夫的農村小說,亦可溯源日據時代以來農村文學傳統,聯結成一脈相承的系譜。其作品類別涵蓋很廣,舉凡現代詩﹑小說(短篇為主)、散文、報導文學、評論都有其心血結晶。但他不是個多產作家,其文學創作態度嚴謹,作品在發表前後,都會細心校對、修改。並且,他身兼國小教職及雜誌助編,文學創作只能在餘暇之時從事。

寫作特色:

與宋澤萊相比,洪醒夫堪稱更為正統和純粹的「鄉土文學」的承續者。從文學淵源看,他延續了黃春明的被視為最「純正」的鄉土文學的一脈,並雜揉了王禎和等其他鄉土文學作家的一些筆法。從作品內容與藝術方法來看,其作品澤典型地表現出對鄉土根性和傳統根性的強烈追求。除部份作品的時空擴展至日據後期外,洪醒夫的小說多以六○年代至七○年代的台灣鄉村、小鎮生活為題材,主要的人物是一輩子勞勞碌碌、做牛做馬的「種田人」。由於教育匱缺、文盲充斥、耕作方式落後,特別是異族統治、自然災害和傷疾病痛等天災人禍的侵襲,這時的台灣農村呈現一派貧困艱難的景象。例如:〈跛腳天助和他的牛〉中的天助家無恆產,僅靠著一駕牛車維持一家生計,其命運正和那勤快、老實卻最後累死於勞役之中的牛相當相似。〈金樹坐在灶坑前〉中的金樹夫婦,由於毫無節制地生養了十多個孩子,飽受窮困煎熬之苦。作者滿懷悲憫和同情,描寫農村和小鎮的衰敗、農民和市井小民維生的艱辛,其原因之一在於他覺得這些故事有它們的一些特殊意義,想藉由寫作留給妻子及後代子孫看,「希望他們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處,不管將來過的燦然或黯淡,都不要忘記」。(引自洪醒夫《黑面慶仔》自序)

影響:

(1)反映當時農村面貌:洪醒夫的農村文學背景,是五零年代中期到七零年代初期的台灣農村社會。此時台灣正處於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的階段,洪醒夫筆下的農村,雖然還保持著傳統淳樸的面貌,卻漸漸受到工商社會的影響而有所變遷,如工商社會貧富懸殊問題;人口外流、農村勞力不足問題;大批農田開闢成新興都市與工業區……。還有許多舊社會的謀生技藝逐漸沒落,人們的生活型態開始轉變等問題,都在其作品中留下時代的見證。(2)堅持人性的純美:一個真正的文學家,對光明的未來懷著希望,是藉著愛與人道的力量來促其實現的。在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裏的農村人物,即使生活品質低落、愚昧的傳統觀念猶存、經濟上的困窘艱難,然而,由於他們對生活的誠懇、勇敢、認真的態度,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人性的光輝與生命的堅韌,是令人感動的,而這便是洪醒夫所堅持的人性的純美,在他的小說裏,我們總會看到未來的希望。(3)溯源台灣文學寫實傳統: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上承日據時代賴和、楊守愚、呂赫若、蔡秋桐等農村文學寫實精神﹔以及戰後初期鍾理和、葉石濤、鍾肇政等持續的農村寫實香火。與同時代的前輩和同輩作家:黃春明、王禎和、李喬、鍾鐵民、陳恆嘉、宋澤萊、林雙不等,將當時台灣農村社會的轉型面貌與問題刻劃出來。從這一貫脈絡的農村文學系譜可以發現,七○年代的農村文學和日據以來的農村文學最大不同是:此時的農村作品地域性較強,呈現了各個作者所來自的故鄉風貌。這一農村系譜透露了日據以來至七○年代台灣的社會型態及變貌,是台灣文學當中的珍貴文化資產。(4)寫入台灣文學史:洪醒夫的文學早已備受肯定,實實在在地在台灣文學領域裏佔有一席之地。由於洪醒夫之受文壇肯定的時代是在1978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因此,他的文學史地位與論戰後的文學環境有關。如上點所述,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應列入日據時代以來台灣新文學的農村文學系譜並觀。


參考資料來源:http://life.fhl.net/ic975/RegionalLiteratures/HongXingFu/01.htm


責任編輯:王上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