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潛能性與實現性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潛能性與實現性


教育Wiki

目錄

前言

潛能行到實現性的過程,亞理士多德不滿意柏拉圖之二分法,將形上的形式或觀念與形下的幻影或感官實物做截然二分,二者壁壘分明,亞里士多德卻認為二者只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並非敵對。現實與理想很難劃清界限,卻經常二者重疊或融合為一,只有數量上或程度上的差異,卻無性質上的分別,亞里士多德仍然更換了柏拉圖的哲學用語,另以潛能性與實現性來表示,卻應視各種狀況而定,這種說法,可以解決哲學上許多困難的問題,比如說,幾何上的線是由點形成的,如認為線可以分割成無數的點,這就不是線本身的連續性所致。

舉例

數目字也是一樣,昔名家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猶如1=1/2+1/4+…。如果斷定1或1/2等都是孤立的數字單位,而無連續性,則1/2+1/4+….,永遠也不能等於1。依照亞里士多德的概念,1/2等數目字是一種潛能性,有無連續性質,不能用孤立的單位予以解剖。孤立的單位只是觀念上或作法上的方便之計算,本身並非實在,當時間以年、月、日、時、分、秒計算,而空間以里、尺、吋、分來計算,本身都屬於連續性質。而大力士不能超過烏龜賽跑的說法也就不功自破了。

結論

現實與理想,潛能性與實現性,的確是兩極,但中間卻有無數的地帶,如果以為非此即彼,則犯了二分法的錯誤,不如兩端兼有之,則可以迎刃而解得排除思想上的分爭,亞里士多德這種看法,二十世紀教育思想家的杜威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鍵字
中文:潛能性與實現性
英文:potentialities and actualization
參考書目
林玉体(2011)。西洋教育思想史,頁69-70。三民書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