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系統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環境系統


教育Wiki

解釋

環境系統指「人類生存和活動所依賴的周圍一定範圍內的客觀實體」,主由岩石圈(表層)、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組成。在這個系統中,各要素本身又有其演化規律,透過交互作用,不斷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原本這些演化是按其固有規律進行的,但隨著科技進步、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活動的強度在某些方面已超過了自然營力的作用強度。例如對地質環境影響所造成之災害包括:土壤侵蝕、沙漠化、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等,因此人類亟須認識環境系統演化的規律,預測未來的發展及影響,並提出保護對策,以使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亦有學者將環境系統分為氣候系統、物質系統與生命系統三大類進行研究。地球表面各種環境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總和,環境因素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溫度、光、電離輻射、水、大氣、土壤、岩石以及其他如重力、壓力、聲音和火等。生物因素是指各種有機體,它們彼此作用,並同非生物環境密切聯繫著。環境系統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通常把地球環境系統分為大氣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在這些圈層的交界面上﹐各種物質的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表現得尤其明顯。地球環境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體系,有它的發生、發展和形成歷史。目前地球環境與原始地球環境有很大的差別。各種環境因素彼此相互依賴,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便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平衡,推動它的發展,建立新的平衡(見環境演化)。環境系統的範圍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例如一個海島或者一個城市都可以是一個單獨的系統。全球系統是由許多亞系統交織而成,如大氣-海洋系統、大氣-海洋-岩石系統、大氣-生物系統、土壤-植物系統等等。局部同整體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區域性變化積累起來,會影響全球。例如熱帶森林因為濫加採伐,面積日益縮小,將影響全球氣候。環境系統是具有一定調節能力的系統,對來自外界比較小的衝擊能夠進行補償和緩衝,從而維持環境系統的穩定性。環境系統的穩定性在很多情況下取決於環境因素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的容量。容量愈大﹐調節能力也愈大﹐環境系統也愈穩定﹔反之﹐就不穩定。在地球環境系統中,海洋、土壤和植被是最巨大的調節系統,對於維護環境系統的穩定有巨大作用。海洋的巨大熱容量,調節著地表的溫度,使之不致發生劇烈變化。海洋又是二氧化碳(CO2 )的巨大儲存庫。海水中CO2與大氣中CO2進行交換,處於動態平衡,因此海洋能使大氣中的CO2的濃度保持穩定,從而保持地表層熱量的穩定。土壤是陸地表面的疏鬆多孔體,又是一個膠體系統,對於植物所需的水分和養分有強大的吸收和釋放能力。表土一旦喪失,土地肥力就急劇下降。植被通過根系和殘落物層吸收水分和葉子的蒸騰作用,調節地面水分和熱量,使氣候穩定。在生態系統中,構成群落的生物種類愈是多樣化,食物鏈和食物網愈複雜,生態系統也就愈穩定。由此可見,任意縮小水面、過度墾殖、毀壞植被、消滅野生生物或任意引進新種,就會破壞環境中的穩定因素,降低環境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參考資料

1.哥倫比亞大學網站。2.中國大百科智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