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異食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異食


教育Wiki

目錄

異食症
  • 持續吃食非營養物質超過一個月,於十八個月後,非文化習慣。
  • 可能是原發性、續發性或多重原因的現象。
  • 行為會因不同文化、區域、經濟背景、性別、年齡或臨床表徵不同。
  • 僅是為滿足口腔嘗試味道,則不列入病態行為。

發展障礙異食行為

  • 約占9%至25%。
  • 是一種自我傷害行為SIB
  • 常發生於自閉症或有發展障礙個案。

心理學理論

  1. 異食是學習而來的行為。
  2. 智能障礙無法區辨可食和不可食物。
  3. 想維持口腔刺激的自發性增強。

文化理論

  1. 異食被文化或種族習性認可的一種儀式化行為。

醫學理論

  • 體內礦物質需求、神經學、神經傳導異常、精神異常或對某物質成癮所導致的特異行為。
    1. 營養因素:
      無原因為何正常智力貧血者,表現渴望非營養物質。
      無數據證明貧血問題是否較多。
      貧血症者,鐵和鋅會減少,貧血、腎臟疾病、腹腔內疾病(營養吸收不良、麩質不耐症)懷孕、營養不良。
    2. 環境因素:
      外在:壓力、貧困環境、少溝通互動,會引起異食行為發生。
      內在:自閉症受壓力傷害、限制與人互動關係,害怕、焦慮。
    3. 心智因素:
      強迫症OCD、病理性焦慮、精神分裂、情緒障礙或憂慮等。
      大部分與情緒問題有關,大部分都是女性。
      但心理學家對異食行為不了解,以致無法介入適當的計畫和處置。
    4. 感官生理因素:
      很多智力正常的人也有異食行為,因為他們喜歡有質地有氣味的東西而且想要去品嘗。

處置原則

  • 安全性:呼吸道阻塞、痙攣等緊急處置。
  • 營養不良的醫學評估:由醫生執行。
  • 家庭史、病史評估,以快速鑑別與早期介入治療策略。
  • 溝通原則:提高生活品質,參與社會化、解除危機、維持尊嚴
  • 小胖威力症:基因突變引起的智能和發展障礙。
    1. 強迫性過度進食,會吃完所看到的任何食物。
    2. 飽食中樞異常,導致無飽足感,最後導致肥胖問題。
    3. 異食症與疾病關係:鐵和鋅會減少。
    4. 缺鐵性貧血:進食物會干擾礦物質的代謝,因此礦物質濃度不足。
    5. 腎臟疾病需腹膜透析者:會吃過多的冰或霜。
    6. 鐮刀性貧血:會吃海綿或泡棉。
    7. 重度智能障礙:缺乏維生素、鋅、鐵、鉛中毒(神經不可逆損傷)。

治療方法

  • 營養介入:補充鋅和鐵質,54%異食行為比例會減少。
  • 心理治療介入:原因與情緒心理障礙有關,心因性原因導致者,都可介入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serotonin抑制劑(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外傷性頭痛),或抗鬱劑。
  • 行為療法:
    1. 過度矯治法,四天內可減少90%的異食行為
      有異食行為,即要求吐出,並沾有強力殺菌劑的牙刷刷牙、手、臉(或肛門),之後持續保持十至十五分鐘乾淨避免想異食動機。
    2. 交替治療法:身體約束十秒鐘,再執行口腔衛生、個人衛生、環境清潔等,為了增加類化能力,最好加上團體互動。
    3. 臉部庇護/身體約束SPDs:預期有異食行為前戴面罩或約束衣、眼罩、頭巾15至30秒,同時有另一位照顧者抱住他,以防出現衝動行為。
    4. 厭感刺激:介入特異懲罰方式,如以水氣噴臉、以檸檬汁噴口腔、芳香療法等。
    5. 區辨訓練:區辯可食/不可食,食物放盤子上;不可食的東西放桌上,選擇非食物則馬上制止「不要!把它丟掉!」並握緊十秒,對女性較有效。

改變方向

  • 阻斷獲得來源。
  • 將要求項目貼在牆上。
  • 若發生異食行為口頭申誡;通常聽到指令後會馬上放下異食物。
  • 但須在五種環境以上十二次的訓練才能獲得控制。

病因處理

  • 強迫個案撿拾異食,然後再要求丟棄。
  • 在環境中增加個案有興趣的玩具、引導參與家務、安排體能活動。
  • 異食行為分為發展障礙和非發展障礙:
    1. 發展障礙:在機構內使用強制性的行為處置、引誘物刺激。
    2. 非發展障礙:在生活的環境中,介入各種異食行為的策略。
    3. 強制性處理原則:異食行為會威脅到生命安全,才實施,但必須符合罕見兒童倫理法規標準的訓練會議要求下才執行活動。

資料來源

國小特殊教育第四十三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