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癲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癲癇


教育Wiki

癲癇(epilepsy)是因為腦度神經細胞過不活躍,不定時釋放出強烈的電波,而引起身體產生不自主的動作,導致癲癇的原因,大部分都與腦傷有關,例如胎兒時期腦部發育異常、腦部先天性感染、先天性代謝疾病,在出生過程中缺氧、出血、或是腦炎、腦膜炎、頭部創傷等。在台灣,每1000名學齡兒童中就有6.7人患有癲癇,全台至少有14~20萬人患有癲癇症。

癲癇依發作的型態,可分為局部發作(單純性局部發作、複合性局部發作)、全面發作(失張發作、肌抽躍性發作、抽躍性發作)和無法分類之發作。醫生必須根據目擊者對患者翻並時的像廠實際情況所做的描述(如演變過程、持續時間、手腳動作),才具體,才能對患者有所幫助。

兒童時期的癲癇症有:

1. 兒童良性局部癲癇:好發於4~8歲兒童,通常在患者睡眠發病,先是般邊臉部抽動,無法出聲,接著是半邊或全身的獸腳抽動。不影響患者的智力,到青春期後便自然痊癒。

2. 嬰兒點頭痙攣:發生於6個月至1歲幼兒,患童在發病時會密集的反覆點頭,有時合併手腳前身與軀幹彎曲,呈現膜拜狀。多半在剛睡醒時發病。患童通常有腦部病變,會影響到其動作、語言及智能的發展。隨著患童的年齡增加,會出現其他型態的癲癇,即使治療,癒後也不佳。

3. 雷諾克斯(lannox-gastaut)症候群:在3~5歲時發病,發作型態多樣,包括強質性發作、肌抽躍性發作、失神發作、失張性發作等。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患童伴隨有智能障礙。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雷諾克斯、癲癇

英文關鍵字: lannox-gastaut、epilepsy

參考資料: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282-283,華書局有限公司。

相關閩南語 羊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