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相關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相關法


教育Wiki

目錄

前言

也許教育心理學最常使用的研究法是相關法。它與實驗法不同。使用實驗法時,研究者也許會有意地改變一個變項,然後觀察此種改變對其他變項造成何種影響,而相關法則是在變項原來的狀態下進行研究,目的在了解各變項之間是否有相關存在。

舉例

變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正相關、負相關、或零相關。這是正相關的一個例子:「閱讀成績和數學成績的關係」。一般而言,某人在閱讀上的成績高於平均數時,通常在數學上的表現也會高於平均數。當然,也有一些學生雖然閱讀成績好,卻不擅長數學,或者剛好倒過來。但是一般而言,在某學業領域好的,在其他學校領域也會比較好。亦即,某變項是高分時,則另一個變項也傾向於是高分。「缺席日數和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負相關。學生缺席日數越多,其學業成績就容易越低。亦即當某一變項分數越高,另一變項的分數就越低。當兩個變項是零相關時,表示二者之間沒有一致的關係。例如,紐約州普克西市學生的成績和奧勒岡州波特蘭市學生的動機強度可能就完全沒有相關。

缺點

  相關法的最主要的缺點是它只能告訴我們兩變項間有相關存在,但是不能告訴我們什麼造成什麼。像Lahaderne有關專心、成就和智商的研究就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是學生的專心導致高成就?或者是高能力、高成就的學生本來就比其他的學生能維持較高的注意?相關研究不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但相關研究者常喜歡用統計的方法來判定可能的因果關係。從Lahaderne的研究,我們也許可以去看看,在相同智商的學生中,專心與成就是否有關。例如,假定有兩個學生智力相等,那麼較專心的學生是否成就也較高?假若不是,則我們只能說,專心和成就之間之所以有正相關,只是因為智力高的學生上課較專心、成績較好,而不是專心程度影響了成就。


關鍵字
中文: 相關法
英文: Correlation method
參考書目

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頁24-25。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