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研究倫理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研究倫理


教育Wiki

研究倫理(Research Ethics)

目錄

定義

倫理( ethics )是一種行為規範,約束人的言行,而倫理和道德之間,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倫理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道德是指個人的品德修養,前者偏重個人外部的人際行為規範,後者偏重個人內部的自律要求,但是兩者都是在約束個人的行為,使個人的行為舉止能夠符合眾所期望的標準。但在實務上,倫理與道德通常是一體的兩面,所以多數人將倫理與道德交互使用,並把倫理規範包括個人涵養與人際關係,本文所論之倫理也兼具道德的意涵。

內容說明

研究倫理已是研究行為的重要部份, 國內外學者提出各種見解,分別說明如下:學者黃瑞琴﹙1991﹚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一書中有專門討論倫理的課題,所論包括:研究結果不得作為非研究用途﹙如評鑑、考核等﹚,如在研究結束之後於學校代表見證下,洗掉錄音帶內容等。

儘可能誠實以對,讓研究對象了解研究目的和性質。
保持高敏感度,避免破壞研究現場的人事、結構與氣氛。
要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避免傷害研究對象。
在研究過程與報告中,謹守匿名原則,確保資料不外洩。
中立觀察、紀錄而不介入研究情境。
必須在專業、知識、社會、研究對象、研究者本身等多重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國外教育研究風氣遠早於我國,國外學者對於研究倫理的論述也相對較多,在眾多教育研究法專書中,幾乎均有專節討論研究倫理的概念與原則。Babbie﹙1992﹚的《社會科學研究法實務》﹙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一書中,列有專章詳細討論研究倫理與政治,在研究倫理方面包括五大項:

參與者的意願:盡力避免強迫相關人員參與研究,尤其要特別注意像學生因為怕會影響成績被迫參與的類似情形。
不傷害參與者身心:研究者不能因為要從事研究而有意或無意傷害到參與者的身心,如要填答婚姻、收入狀況、接受實驗等。
匿名與保密原則:匿名係指無法分辨資料個別身份但不公開,許多研究像訪問調查、觀察等無法做到匿名原則,但是保密原則應該嚴格遵守。
避免隱瞞與欺騙:研究進行實不應刻意欺騙或隱瞞研究目的、內容或過程,如刻意安排觀察不實的情境已蒐集觀察者的反應。
分析與報告守則:分析與報告時要坦承研究的限制與缺點,正面與反面發現都應該一併陳述,遵守誠實、坦然的科學精神。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研究倫理英文關鍵字:Research Ethics

參考資料

李采蘋/著。教育研究倫理的探討。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