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教育Wiki

自19世紀社會學由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創立以來,由於採取的研究觀點不同,逐漸發展成三大傳統,如下所述:

目錄

一、實證社會學(positivistic sociology)
起源:
源自社會學創始者孔德,其後英國的史賓賽和法國的涂爾幹承襲此傳統,至二十世紀由派深思發揚光大,成為社會學的主流。(註一)
定義:
又稱科學社會學(scientific sociology),將社會視為客觀存在的主體,可以量化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取得真相,重客觀、因果、預測性。(註二)
有機類比(organic analogy)的社會觀:
將社會結構視為生物有機體,強調社會系統的各部分如同生物組織的各部分一樣相互依賴。
二、批判社會學(critical sociology)
起源:
主要源於黑格爾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由馬克思結合成唯物辯證法,藉以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以及歷史變遷的方式。
定義:
用辯證、反省思考的理性方式研究人類社會。
批判社會學的傳統可略分為兩個支流:
(1)衝突理論:如齊美爾(G. Simmel)的形式社會學、達倫道夫(Dahrendorf)、科塞(A.L.Coser)
(2)批判理論:以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霍克海默(Horkheimer)、阿多諾(Adorno)、馬庫色(Marcuse)及哈伯瑪斯(Habermas)等人為主。結合馬克思主義、韋伯的工具理性與宰制理論、精神分析、黑格爾的辯證法等,對現代社會文化進行批判。(註一)
三、詮釋社會學(interpretative sociology)
起源:
(1)韋伯:在人的行動中,有行動者主動賦予價值、意義,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瞭解行動者的主觀意義。
(2)米德:為符號互動論的代表學者,人透過觀看(look at)來獲取自我的形象,因此個人企圖從他人的行為和語言中獲取解釋,經由不斷的互動中修正解釋。
定義:
認為人有自由意志,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藉由主觀個人經驗研究社會,屬於質性研究,強調主觀、參與、動機詮釋。(註二)
發展狀況如下:
(1)社會現象學以舒茲(Schutz)為代表。
(2)符號互動論以布魯默(Blumer)為代表。
(3)交換理論以霍姆斯(Homans)為代表。
(4)俗民方法論以高芬柯(Garfinkel)為代表。
(5)戲劇論以高夫曼(Goffman)為代表。(註一)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參考文獻
註一:彭懷恩。社會學(概要)Q&A。台北:風雲論壇。p.42-44
註二:社會學概論講義。取自網路資料 http://www.eyebook.com.tw/books/2BF21/2BF21-CON.pdf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