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禮記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禮記


教育Wiki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 、 盧植 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後《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

漢景帝時魯恭王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禮》五十七篇於壞壁之中《漢書卷五十三·列傳第二十三·景十三王傳》“魯恭王餘以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吳、楚反破後,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魯。”“恭王初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移書讓太常博士》「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儀禮》相同,《奔喪》、《投壺》見於另外四十篇中,禮家將其錄於《禮記》之中,得以流傳,而其余篇章,因為藏之秘府,世人難得一見,後來散逸不傳,稱為“逸《禮》”。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書,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阮元在《書東莞陳氏<學蔀通辯>後》說:“朱子中年講理,固已精實,晚年講禮,尤耐繁難,誠有見乎理必出於禮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五倫皆禮……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禮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禮折之,則人不能爭,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爭矣。故理必附乎禮以行,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起矣。”《揅經室續集三集》

《禮記》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礡、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 (書)|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禮記·禮運》一篇,毫無疑問,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經典。那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洙泗考信錄》考得孔子任大司寇時年五十二歲,此時子游年僅七歲,如何能論“大同小康”之義。,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 (思想)|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篇章

  • 曲禮上
  • 曲禮下
  • 檀弓上
  • 檀弓下
  • 王制
  • 月令
  • 曾子問
  • 文王世子
  • 禮運
  • 禮器
  • 郊特牲
  • 內則
  • 玉藻
  • 明堂位
  • 喪服小記
  • 大傳
  • 少儀
  • 學記
  • 樂記
  • 雜記上
  • 雜記下
  • 喪大記
  • 祭法
  • 祭義
  • 祭統
  • 經解
  • 哀公問
  • 仲尼燕居
  • 孔子閑居
  • 坊記
  • 中庸
  • 表記
  • 緇衣
  • 奔喪
  • 問喪
  • 服問
  • 間傳
  • 三年問
  • 深衣
  • 投壺
  • 儒行
  • 大學
  • 冠義
  • 昏義
  • 鄉飲酒義
  • 射義
  • 燕義
  • 聘義
  • 喪服四制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C%E8%AE%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