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符號互動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符號互動論


教育Wiki

目錄

概述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稱象徵互動論,互動論是社會學當代三大理論中的微觀層次理論,其理論乃是社會學中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分支的一種社會行為論;主要是透過語言與符號作為媒介影響人類,特別強調的是符號和語言在自我、心智、社會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
理論與學者
主要代表學者為Geoege Hebert Mead,米德(Mead)將心智視為一種社會互動的過程,因此和一般低等動物不同的是,人並非是受到刺激後就立即有反應;人大多數的行動,都是經過思考後才表現出來,如:以出拳攻擊他人,並非純然由本能所驅使,而是經思考反應後攻擊,包含的可能有憤怒或恐懼的情緒因素存在。
另一主要學者便是Ervin Goffman,高夫曼(Goffman)則認為人和人互動的過程有如在舞台上演戲,此即其著名的『劇場理論』,他認為人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釋出的訊息及符號,猶如演員在舞台上不停對另一演員釋放自身欲透露的訊息,此即前台,而不斷掩蓋己所不欲人知的訊息,也就是將訊息藏在身後的後台,不讓對方知道,而社會化程度越高的人,其控制訊息在前後台流動的能力越強;至於互動兩者之間以外的人士,則稱為第三者,第三者有時可以輕易看透雙方的後台。(註1)
原則
Blumer所提出的符號互動論三大原則乃是:
壹、「人對事物採取的反應,乃是由事物對於人之意義所產生的。」
貳、「事物對人的意義,則源自於先前的社會互動。」
參、「社會行動是由個別行動的結合,而產生的。」(註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符號互動論
英文關鍵字: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參考文獻
註1: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P.210
註2:葉正。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 P.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