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經驗主義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經驗主義


教育Wiki

經驗主義(英語:lang|en|Empiricism)又作經驗論,通常指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於對於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意即通過實驗研究而後進行理論推導優於單純的邏輯推理。

與經驗主義相對的是歐洲的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根據理性主義的說法,哲學應經由思考和演繹推理而得出結論。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裡斯多德、托馬斯·阿奎納、托馬斯·霍布斯、弗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謨。

與科學的關系

經驗主義是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前身。直到今天,經驗主義的方法還在影響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而自然科學方法則是傳統觀念的發展。然而近幾十年來,一些新的理論學說,例如量子力學,構成主義,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開始對經驗主義在科學研究的方法上獨一無二的地位產生了輕微的衝擊。另一方面,諸如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證明了經驗主義的不可靠性:經驗主義不具有發現違反直覺的科學規律的能力以及對理論進行更改以適合這些規律的能力。

哲學上的關係

經驗主義一詞原本意指古希臘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像為分析依據。經驗主義首先在十七世紀由英國人洛克系統性的闡述。洛克主張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經驗註記其上。這種主義否定了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點或不用藉由經驗就可以獲得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經驗主義並不主張人們可以從實務中自動地取得知識。根據經驗主義者的觀點,經由感受到的經驗,必須經過適當歸納或演繹,才能鑄成知識。在哲學發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理性主義認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歸咎於感覺上的獨立思考。無論如何,這種對比已被視為過於簡單化,因為近代的歐陸理性學者也倡導利用科學方法去取得實際經驗;而洛克也認為超自然的知識(如宗教神學)必須單獨藉由直覺或推理才能取得。



以上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93%E9%A9%97%E4%B8%BB%E7%B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