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維也納會議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維也納會議


教育Wiki

目錄

起源

在拿破崙旋風席捲歐洲之後,被拿破崙一手打亂的國際政治結構、傳統專制帝國等,都必須要經過重新安排以恢復其秩序。其中,由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一手主導的維也納會議,便扮演了直到1848年的3月革命前,維持歐洲秩序的法律與政治外交體制。

內涵

補償與回復

除了奧地利之外,而參與的國家包括了俄國、英國、普魯士和戰敗國的法國本身。維也納會議所欲極力維護的價值,包括了:國際政治的權力平衡,重新建構歐洲均勢狀態、保守專制的價值等。在這些問題之下,列強首要的課題便是:如何處理法國的問題、如何重新分配拿破崙所重劃的版圖。

正統

在正統原則下,法國的波旁王朝獲得復辟,路易十八登上法國的王位;而領土的重新分配方面,則秉持著恢復和補償原則,較重要的部分有:俄羅斯瓜分了大部分的波蘭土地、瑞典兼併了挪威、波蘭和比利時的合併等、奧地利獲得波蘭的加里西亞、義大利境內的倫巴底以及威尼西亞:這也成為爾後義大利尋求統一的一大阻礙;德意志聯邦組成,奧地利和普魯士形成競逐稱霸的情況。

維也納會議的評價

在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盛行的1820.30.40年代,列強在維也納會議建構起來的體系之下,勉強地維持了共同協調的步調,並且極力壓制自由主義的火花。雖然列強無視了許多人真正的心聲,包括隨意地分配領土與人民,但在維也納會議中,國際社會秩序、國際法的發展卻獲得了一個長足的發展,也不能全然否定其存在的貢獻。(註1)

參考書目

註1 張麟徵(2002)。近代國際關係史,頁18-30。台北市:揚智出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