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腦性麻痺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腦性麻痺


教育Wiki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目錄

一、定義

腦性麻痺是因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或發生病變,而引起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由於會影響到患者腦中其他區域,因此使的腦性麻痺兒童同時會有視、聽、語言、情緒或學習上的發展遲緩及障礙,是典型的多重障礙類型。

腦性麻痺的病情並不會持續惡化,可是會因患者的年齡增加,症狀變得明顯,此外若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患者會有嚴重的關節畸形,攣縮及併發症發生。可將腦性麻痺患者分類為痙攣形(最常見,可再細分為四肢麻痺、三芝麻痺;雙邊麻痺;半身麻痺及單隻麻痺)、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形和混合型。

ㄧ般人錯誤的觀念認為,腦性麻痺會影響患者的智商,但實際上仍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腦性麻痺兒童是屬於智力正常,對這些兒童來說,仍有極大的學習和成長空間。此外腦性麻痺絕不會因為任何形式的接觸而感染給他人。腦性麻痺患者若在幼兒期便接受早期療育,對其日後的教育與發展會產生較大的幫助。

二、治療

腦性麻痺之患者通常都有併發多方面障礙的可能,且患兒有日漸增多之勢,但由於最近診斷及治療方法的進步,最重要的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能到擁有各科專門醫師的綜合醫院去接受全身檢查。


1. 物理療法與機能訓練:

嬰兒期的患兒,首重預防其四肢的變形,譬如兩腿伸出會互相交叉的嬰兒,就該在兩腿間放個小枕頭。物理治療師或患兒的母親,應該每天用手替他做關節的運動。稍大一些更需利用輔助裝置(如鐵鞋、支架)或道具(手杖)來練習走路。最理想的還是每天帶他到殘障機構、或醫院附設的復健中心,或者是住院,接受適當的訓練。


2. 心理療法:

患兒情緒上的變化,對於肌肉緊張或不隨意肌的運動,有非常微妙的影響力。因此,必須儘量設法消除他感情上的障礙。而這些端賴患兒的雙親及家族們,都能測底的瞭解疾病的癥結,並不在肌、腱、骨骼方面,而是腦部與心理的問題。進而使患兒與醫師、物理治療師、學校老師以及他社會上所接觸到的人,彼此之間的關係能夠融洽,那麼將收到意外的治療效果。


3. 藥劑療法與其他:

患者如果是嬰兒,因為會有不易入睡、容易興奮與受驚、心情不安定等現象,通常要他服用鎮靜劑、催眠劑等。同時他的四肢過份緊張,也可斟酌情形,使用適量的肌肉鬆弛劑。併發癲癇的患兒,一定要服用抗癲癇劑,至於關節或四肢變形收縮的患兒,則要到整形外科、骨科去動手術。如果同時有指痙病,必須做淡蒼球切除手術,併發一側的麻痺與半身痙攣時,做大腦半球切除的手術也很有效。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腦性麻痺

英文關鍵字: cerebral palsy

參考資料: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277-278,華書局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