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藝旦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藝旦


教育Wiki

藝妓。日治時期經過訓練,於客人飲宴時,在旁陪伴或表演歌舞的女性。

形成

「藝旦」這個職業始於清領同治時期的台北。當時民間盛行「養苗媳」,根據徐萃田所說:「竹枝詞中苗媳,為全台所無,而台北特有者。亦如揚州之養瘦馬,以為歌妓之意」。所謂「養瘦馬」便是指買小女孩來調教,讓她學習讀書識字、彈唱吟詩,長大之後再賣為歌妓。

日治時期的藝旦,必須通過考試,取得「鑑札」才能正式掛牌營業。藝旦的工作除了在宴會上陪侍客人、彈琴奏樂,還要能夠划酒拳助興。後來藝旦的表演形式越發多樣複雜,也從票友式的表演發展為票房式的公演,樹立了藝旦戲,最後藝旦甚至做為職業性的演出 ,陪侍服務反倒成為兼職。

說起藝旦,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她們是種娼妓,賺的是皮肉錢,但是其實藝旦是種以聲事人的行當:從小就得學習詩文戲曲,陪伴客人作對唱酬,完全以技藝與應酬手段取勝。藝旦不是每個女孩都可以做的,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得起的,如果要成為大色藝妲的入幕之賓,還得多給她捧場,次數多了、交情深了,她才會委身與你。直至藝旦日漸沒落後,賣身的事例才不時有聞。

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光復為止,主要聚集之處為今之臺北大稻埕與臺南,大稻埕藝旦的全盛時期約為大正九年(一九二○年),當時藝旦約有三百多人,到了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只剩八十多位。由於彼時臺灣正值墾殖社會急遽發展時期,男女比例不均,普通人家為了要張羅生計,不得不將女兒賣給人學做藝旦,一賣千休、永不言贖;甚至有先賣為他人養女,再轉賣到藝旦間的例子。

大稻埕地區之發展

日治時期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當時艋舺因河床淤積航運不便,商船只能停靠大稻埕,間接促成了大稻埕一帶酒樓、藝旦興盛,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著名的飯店「江山樓」。在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之下,氣派的江山樓也漸漸發展出藝旦文化,成為富商、文雅之士聚會場所;至於非法的娼妓則聚集於附近的歸綏巷弄內。

參考書目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藝旦 http://ppt.cc/JmSm

〈88個臺灣女人關鍵字 〉,《臺史博電子報》01期http://www.nmth.gov.tw/Portals/0/taiwan_issue/link/CH/01TaiwanWoman.html#77

大稻埕主題館 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street/street-f.html

台灣大百科全書:江山樓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545

典藏臺灣 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703/1.html

相關閩南語 藝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