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蘇聯解體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蘇聯解體


教育Wiki

目錄

前言

西元1945年之後,蘇聯在東方陣營中的東歐國家,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成為15個獨立國家,從此,東歐的共產國家便向民主政治前進。

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在東歐各國擴大統治,建立起由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註1.)模式的專制體制,這些國家號稱是人民民主國家,但唯有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拒絕蘇聯的統治。西元1953年史達林(註2.)去世後,赫魯雪夫(註3.)繼任領導蘇聯。西元1955年,蘇聯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簽訂軍事同盟,使稱華沙公約西元1956年,赫魯雪夫揭發史達林的罪行,發動了反史達林運動:釋放古拉格的政治犯和放寬文化查禁。但是,蘇聯仍舊繼續統治周遭的國家。西元1956年,匈牙利反抗蘇聯政權,造成蘇聯紅軍血腥鎮壓,最後迫使匈牙利重回莫斯科的統治之下。西元1964年,勃列日涅夫(註4.)繼任赫魯雪夫的職位,開始在東歐國家實行改革運動。西元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嘗試建立一種具有人性的社會主義(即布拉格的春天)運動。但是這個改革被華沙公約的軍隊鎮壓下來。在波蘭,華勒沙率領自西元1980年創立的團結工聯,餘格但斯克造船廠發起暴動。華勒沙一職效力於對抗共產黨的當局權威。

蘇聯解體和東歐局變

西元1982年,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後,蘇聯面臨了轉變的時期。西元1985年,戈巴契夫(註5.)上台,政權走向民主化,即是開放與再建設的時代:他允許私人合作企業成立。戈巴契夫先後和美國總統雷根(註6.)和布希(註7.)會面,並舉行裁減軍備談判。逐漸的東方陣營出現裂痕。西元1989年8月,波蘭舉行公民選舉,首次由非共產黨人當選總理。西元1989年11月9日,發生了一件具有象徵意義的事:西元1961年,建立於東、西德之間,防止東德人自東邊向西逃亡的柏林圍牆被拆毀了。接連數月,共產黨政體相繼垮台。12月,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共產黨份子哈維爾當選總統。羅馬尼亞的尼古拉.希奧塞古政權被推翻。民主政府在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拉夫等國家建立起來,東、西德宣告統一。在蘇聯,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國,於西元1991年取得獨立。蘇聯解體後,戈巴契夫也宣告下台。並一一成立為獨立的國家,其中的12個國家結盟組成獨立國協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蘇維埃、史達林、 赫魯雪夫、 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雷根、布希

英文關鍵字:Soviet、Joseph Stalin 、Nikita Khrushchev、Leonid Brezhnev、Mikhail Gorbachev、Ronald Reagan、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出處

朱明珠/著。世界歷史,2000年出版,頁116~117。紅樹林出版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