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蟋蟀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蟋蟀


教育Wiki

目錄

蟋蟀(cricket)
蟋蟀主要生長在溫帶及熱帶地區,通常以熱帶較多。蟋蟀的前翅很短,後翅折疊起來,牠們常在夜間抬起前翅,相互摩擦,發出吱吱的叫聲。蟋蟀通常圍捕食性或腐食性。繁殖季節,蟋蟀通常利用聲音與同伴交流,也為了吸引伴侶。秋天是產卵的季節,雌性在植物的莖葉或土壤中產卵,等到隔年春天,才孵化微若蟲,牠們的幼蟲稱作為跳蝻,外型就像小號的父母,差別只在沒有發育完全的翅膀。蟋蟀具有長長的觸角,聽器長在前足上(靠著耳朵來觀察動靜,因此在黑暗中也能夠活動自如),大多利用觸角來摸索環境,也因後腳長而強壯,所以跳躍技術相當一流。(註1)

領土意識

當兩隻蟋蟀侵入彼此領域食,其中一方就會振翅挑釁,通常另一方不甘示弱,也會摩翅出聲,表示準備應戰,但殘忍的是,蟋蟀雙方一定會鬥得彼此遍體鱗傷,直到另一方斷肢折翅不能動彈為止,人們通常就是利用雄蟋蟀領土意識所展開的爭鬥,來當作遊戲,稱為鬥蟋蟀。除了鬥蟋蟀,人們也常玩一種叫做灌蟋蟀的遊戲,也因為蟋蟀喜歡在地下隧道休息,所以,通常人們會稻田也找到凸起的小土堆,找出洞口,將水灌進洞裡,看著蟋蟀奪門而出,成為鄉間小孩的樂趣之一。(註2)

台灣大蟋蟀

台灣大蟋蟀俗稱土猴,牠的成蟲及幼蟲都以植物的幼苗當作主食,所以又被稱為是農作物的害蟲。(註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蟋蟀
英文關鍵字: cricket

參考書目

註1:動物奇觀,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2007,頁52。
註2: 可愛世界(上)動物篇,賴景陽和朱耀沂審稿,國語日報雜誌社出版,1989,頁177-178。
相關教學資源

請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6390

相關閩南語 杜伯仔杜猴烏龍仔蟋蟀仔 相關客家語 土狗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