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教育Wiki

行政院客家委員[[1]]

使命與任務本會成立於民國90年6月14日,是全球唯一中央級的客家事務專責主管機關,以振興客家語言文化為使命,以建構快樂、自信、有尊嚴的客家認同為信念,以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為願景,以「牽成客家、繁榮客庄」為目標。


預算與成長本會成立以來積極推展客家事務,引領客家文化發光發熱,奠定客家在台灣多元族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因政府資源有限,在經費拮据情形下,本會預算仍逐年增加。未來將在現有預算規模上,以每年成長至少20%為努力方向,達成 馬總統「客家事務預算4年倍增」目標。


全國家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依據本會97年的「全國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客家族群分布,北部以桃園、新竹、苗栗、南部則以高雄、屏東六堆地區為主,其中中部之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及東部之宜蘭、花蓮、台東部分鄉鎮亦有聚落,全國客家人口數約有427萬人左右。


推動客家語言復甦 建立客語無障礙環境客家古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道出客家人對客語的堅持,為達成客家語言復甦與永續成長,本會透過推動「客語薪傳師制度」、「客語家庭制度」、開辦「客語能力認證」、鼓勵「客語生活學校」、設置「哈客網路學院[[2]]」、編印「客語學習教材」、製播「優質學習節目」及建立「客語無障礙環境」等八大重點,亦結合獎學金制度鼓勵通過客語認證考試之國民中小學學生,希望經由家庭、學校、社區和公共領域的帶動加速客語復甦,讓客語代代薪傳。


創造客家文化復興環境 提升客家文化創新價值客家族群為臺灣早期移民人口比例最多的族群之一,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涵泳出別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造就許多獨特的文化資產與風貌,是臺灣多元族群文化的資產。


推廣客家文藝發展活動 呈現客家生活風貌之美本會積極保存並推廣客家傳統山歌,推動客家音樂發展計畫,行銷客家音樂、培育創作歌手並輔導優質藝文團隊,透過傳統戲曲徵選及巡演活動,提升戲曲表演藝術涵養,傳承並開創傳統戲曲的新命脈。


未來將積極推動「客家文藝發展計畫」,辦理「客庄十二大節慶」、「客家桐花祭」、「六堆嘉年華及六堆運動會」及「a-ha客家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籌劃首齣創新製作之「客家兒童音樂劇」,並補助各機關、學校及社團辦理客家學術文化活動,提升客家文化的創新價值。


建構客家知識體系平台 首創「客庄文化資源普查」 奠定客家研究堅實基礎「客家學」在國內學術領域方興未艾,為廣泛建構台灣客家學術研究根基,積極設立客家學院及研究中心,提升客家知識社群人口,並藉由獎助相關研究與博碩士論文,擴大客家研究資源,建立台灣成為全球客家學術研究中心。


文化是生活型式的累積,深藏在客庄角落的常民文化,是最珍貴的客家資產,本會以鄉鎮為調查範圍,委託社區團隊以在地人參與方式,推動「客庄文化資源普查」,並以普查資料為基礎,建置「數位台灣客家庄」(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 )透過數位化永久典藏,有計畫地建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基礎資料,呈現臺灣多元文化之美。


制定「客家基本法」 召開「全國客家會議」 行政施力匯聚共識鑑於缺乏行政作用法之依據,本會諸多施政項目面臨發展瓶頸,爰自97年6月起全力推動「客家基本法」之立法工作,於98年10月22日經行政院院會通過,10月30日送立法院審議,並於99年1月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開創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同時宣示客家事務正式邁入法制化!

98年9月邀集各地區、各領域客家代表召開第一屆「全國客家會議」,研討全國客家事務方針,匯聚施政共識,會議結論作為未來中長程施政重要參考。

另,召開「全國客家事務首長會議」,藉此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客家事務交流平台與整合機制。


辦理客家貢獻獎 樹立典範激勵後進為表彰客家菁英在各領域的傑出表現,期勉客家精神以及客家典範,能夠世世代代在台灣綿延傳頌,特舉辦「客家貢獻獎」,期樹立典範激勵後進。


保存客庄聚落空間 營造客家文化環境為延續客庄聚落風貌、保有客家文化氛圍、營造客家文化環境及提供接觸客家文化機會,特輔導地方政府推動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同時積極籌設國家級客家文化園區,設立客家文化窗口,營造文化深耕據點。

設於屏東內埔鄉的六堆園區將作為客庄文化展示及觀光導覽之窗口;苗栗縣銅鑼鄉的苗栗園區則以「研究為體、展示為用」,透過與學術機構合作,作為接觸客家文化與知識學習的文化平臺。

新竹六家過去有著新竹米倉的美譽,高鐵在此設站後,使得六家的農村文化受到巨大的衝擊。因此,本會設置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本區於97年7月整修完成開放,佔地約16,000平方公尺,成為全國第一處依都市計畫法劃設的「客家文化保存區」。


加強傳播媒體的載具功能

維護發聲權 行銷新客家傳播媒體是現代公民發聲的重要管道,對於文化的形塑更具影響力,但在商業掛帥的媒體市場,客家族群長期被忽略,因此本會積極推展客家於傳播媒體發聲。92年設立全球第一個客家電視頻道,97年首部客語史詩電影「一八九五」上映,歷年來透過委託及補助在電視及廣播媒體廣製節目,開設網路影音平台並推動影音數位典藏。近年來更積極推動設立全國性客家廣播電台,以維護客家族群的媒體近用權益。

同時,為了增進族群的和諧與交流、推廣多元文化之風貌,使更多人瞭解客家文化內涵、增進客家族群之認同,透過電子、平面、網路、甚至國際等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以塑造新客家印象,展現客家族群蛻變的創新能量。

另,本會自95年起辦理「客家新聞獎」,廣徵優秀客家新聞作品,有效提昇客家新聞質量,加強客家於媒體能見度。此外,為了培育及鼓勵客家廣電人才,陸續開辦客家廣播、配音等訓練課程,並與社區大學合作辦理「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及舉辦「客家音樂MV創作大賽」。


推動客家產業轉型、提升客家社會經濟力

推動客家特色產業發展計畫—幸福客庄運動 創造客家文化新價值、活絡客家庄產業經濟鑒於美感經濟與體驗經濟,已成為引領當代文化前進之重要趨勢,本會依據 馬總統「牽成客家、繁榮客庄」之客家政見,以高度視野,在地關照為理念,積極推動「幸福客庄運動」,透過好文化、好環境、好經濟之提升,建構文化認同、經濟流動,以創造在地就業與客庄生活福祉,擘劃客家優質生活經濟藍圖。

「幸福客庄運動」以「客家特色產業發展計畫」之推動為核心,分別辦理台灣客家博覽會、客家特色商品設計輔導、客家特色商品整合行銷、客家創意美食比賽及人才培育、客家創意服飾開發推廣、客家等路大街網路商城等工作,並輔導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辦理「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產業輔導團」、「客家產業結盟及品牌整合」及「客家產業再發現」等計畫,戮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與創新,提升客家社會力,培育人才及社團之永續發展,以活絡客家庄產業經濟,進而創造客家文化新價值,完成台灣客家產業品牌形象之建構及推廣,達到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之效益。


建構國際客家交流平台

推動海內外合作交流 連結國際客家 建設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本會為全球唯一中央級的客家事務專責主管機關,對客家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長期扮演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平台,推展海內外客家事務。

透過擴展海外客家聯繫網絡、參與客家活動及會議暨拜訪客家社團,加強合作交流,厚植認同基礎,並透過籌辦全球客家文化會議、世界青年客家文化研習營及海外客語教師研習班等活動,提供各界認識台灣客家。

期藉由海內外合作交流,強化台灣與國際客家的連結,提升對台灣及客家之認同、向心及能見度,逐步建設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


牽成客家.繁榮客庄過去我們努力以喚起覺醒、增加能見度、展現客家存在事實為階段性目標,現今,這些任務已初步達成。展望未來,本會施政勢將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我們將秉持 馬總統「牽成客家.繁榮客庄」的政見理念,全力推動客家事務法制化,努力推展並深化客庄12大節慶的擴散效果、積極提振客庄特色產業發展、全面投入客家文化重點區的發酵燎原、實現主流領域公事語言之普及發展、繼續推動客語家庭概念與方法、建設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中心,讓客家事務與台灣的繁榮發展,同步共榮,繁花盛開。

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