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問題處理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問題處理


教育Wiki

行為問題處理(Behavioral problems handling)

目錄

定義

班級經營除了常規和教學方面的經營外,另外有關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也是教師相當關切的課題。Marzno,Pickering和Pollock(2004)研究發現,有效的班級經營主要包括四個要素:規則與常規、介入管教(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s)、師生關係、心向(mental set)。

內容說明

研究指出,教師欲做好班級經營的工作,就必須有效地掌握這些核心要素。而進一步檢視這些影響班級經營的主要因素,可以發現,無論是班級的常規、管教方式、師生關係、抑或是教師班級經營的心智準備度,其中任一因素都與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有密切的相關。是以教師是否能做好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直接影響到其班級經營的成效。事實上,教師處理班級學生的行為問題乃是責無旁貸的工作,而學生的行為問題多數是源自於違反班級的常規,如前述所提到的班規:上課鈴響能就位做好準備、尊重別人的財物擁有權、安靜地聆聽他人的發言等。尤有甚者,有些學生的行為問題是較為嚴重的,如攜帶武器、打架、傷人、藥物濫用、粗俗語言、偷竊、破壞公物、嚴重損害校譽等違規行為。然而,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行為問題,教師對於上述行為問題的處理,通常採取口頭警告、隔離、家長到校會談、到校長室協商、以及書面或口頭的致歉說明等方式來解決(Marzano, Gaddy, Foseid, Foseid,& Marzano, 2005)。值得關注的是,學生的不當行為主要源自四個目標:

獲得注意(attention getting)
尋求權力(powerseeking)
心存報復(revenge)
表現無能(feelings of inadequacy)

因而教師在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時,應該先釐清其目標的類型,才能採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杜絕其違規行為再度出現。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行為問題處理

英文關鍵字:Behavioral problems handling

參考資料

高博銓。班級經營實踐與策略。課程與教育學刊,第25卷第四期,2008出版,頁8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