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改變技術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改變技術


教育Wiki

目錄

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一詞最早出現在Watson一九六二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並於一九六五年使見諸於Ulmann和Krasner兩人合編的《行為改變技術的個案研究》(Case Studies in Behavior Modification)專書上;它是一種客觀而系統介入行為問題的方法,此種方法主要應用得自於實驗室和應用情境中,對動物和人類行為介入的實驗研究結果,發展出來的行為處理原理與技術,由行為專家(Behavior specialists)於自然(例如:家庭、學校)或特殊化的訓練情境中,介入客觀界定而可測量的行為問題,並且注重行為改變效果的驗證程序,以解決個人與社為問題,增進人類的適應功能。

行為改變技術具有下列特性:


1.行為是指各體說或做的任何事情,其同義詞包括活動、行為、表現、主動和被動的反應等。行為包括外顯(overt)和內隱的(covert)。處理人員從界定客觀而可測量的行為問題開始,並且透過這樣的測量來評鑑行為改變的成效。
2.行為介入過程和策略主要在重新安排個體的環境,以幫助他有更好的適應。
3.能夠正確地描繪出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和實施理由。
4.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源自於實驗室和應用情境中對動物和人類的行為介入的實驗研究結果,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和反應制約(respondent conditioning)的學習原理被應用在行為改變技術中。
5.強調系統而科學地展現行為改變的成效。
6.強調參與行為改變方案中的每一位成員對於介入成效的解釋。
7.行為改變技術不只為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或半專業人員執行,只要技術有正確而完整的說明,父母、教師、教練和其他人也能夠應用它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幫助個體。


關鍵字

中文關鍵詞:行為改變技術
英文關鍵詞:Behavior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參考資料

紐文英,《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心理出版社,2012年3月,初版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