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讀者覺察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讀者覺察


教育Wiki

讀者覺察(audience awareness)

讀者覺察
賀音(2011)提到,寫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設定讀者對象(target reader/potential reader),想像自己是讀者,設法尋求與讀者保持暢通的溝通關係,試圖達到讀者的期望、需求與意圖,達成有效的溝通,以利實現寫作目的一種覺察。寫作者心中有讀者,透過書寫符號寫作文章,與讀者共同建構並創造意義;透過作文產品,作者與讀者進行對話。
Vygotsky(1986)將寫作稱為是「複雜的社會文化活動」,認為寫作是個人在家庭及社會關係中意義的探索、嘗試、創作與表現之歷程。既然寫作是以文字作為溝通媒介,寫作者就必須對文字的結構與用途有足夠的知覺與瞭解,並且在合於溝通規範的要求下,用他人所能理解的方式來作表達,即發揮讀者覺察(林憲治,2004)。
社會建構論者視讀者與寫作者為共同建構者,此種溝通的整合概念(an integrative conception of communication)批判過去將閱讀和寫作、讀者和作者涇渭分明的陳舊觀點(陳鳳如,2000),重新詮釋閱讀與寫作的歷程。基於社會互動模式的觀點來看讀者覺察,寫作歷程中除了寫作者本身外,「讀者」同時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準此觀點,Flower & Hayes(1980)在其寫作歷程模式中,就將「讀者」視為寫作者的長期記憶及寫作之社會情境脈絡的重要成份,寫作者應有機會對其真實的讀者寫作,才能有機會去了解讀者的需求。而 Flower(1994)更進一步在其寫作的修正模式中,視寫作之意義建構的歷程是一來自內在情境脈絡和讀者的多元協商,其中「讀者」角色更是 Hayes(2000)之新寫作歷程發展模式的重要影響因素(引自陳鳳如,2005)。
參考文獻
  1. 陳鳳如、郭生玉(2000)。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之適配度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5(1),1-18。
  2. 李亞民(2006)。英語寫作中讀者意識的語用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3. 賀音(2011)。立法語言模糊性成因及其語用研究。湖北涵授大學學報,24(8),155-156。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讀者覺察
  • 英文關鍵字:audience awarenes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