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源交換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資源交換論


教育Wiki

資源交換論(resource exchange theory)在1960年由Blood和Wolfe提出,主要用於分析婚姻結構中的權力分配等,其理論假設家庭成員間會運用個人經濟資源來交換在家中權力與勞力的投入,強調現代社會中,家庭成員間的權力關係結構已不再如過去,而應跳脫出傳統的父權文化,視彼此之間擁有的資源相對上的多寡來評斷、衡量。

而在此假設下,社會經濟資源較多的家庭成員(擁有較高收入、教育程度較高、社會地位較高者)往往能避免付出勞力,且對於家庭共同決策具有相對較大的影響力、決定權。註1

此理論假定家庭中所需的物資基礎會造成家庭中成員之間彼此關係的不對等,因而經由勞力與權力的交換而做出家庭相關決策。就家庭分工上而言,資源交換論將家事勞動視為不愉快者,因此家庭成員會盡其可能的避免做家務,所以有酬工作且酬勞相對較高的家庭成員之間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交互無形角力時,因其對家庭的物質投入較高,自然使其所擁有的權力較大。例如:過去一般丈夫在經濟上擁有較多資源,而在經濟上依賴他的妻子只好用投入家事的勞力來換取經濟資源。

在此學說的推論下,當雙薪家庭中夫妻的薪水相近時,則彼此間的家務分工便會趨於平等,結構權力上的分配亦同。此即是說,當夫妻彼此之間的經濟能力相近時,雙方對家庭中重大決策也會有相近程度的影響力、決定權。註2

參考資料

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註2: 盧惠芬,《家庭型態與夫妻決策權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