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賈誼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賈誼


教育Wiki

目錄

賈誼
生平

賈誼(前200年-前168年),西漢時期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由於當過長沙王太傅,故世稱賈太傅,賈生,賈長沙。【洛陽少年,才華洋溢】賈誼從小才學過人、精通詩書,18歲時就寫得一手好文章,聞名郡里,被以愛才著稱的河南郡守吳公賞識,招爲弟子。後吳公上調,賈誼也被吳公推薦做了博士。在陳述秦滅亡的原因時,賈誼發表了著名的《過秦論》,指出秦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震動滿朝文武。【少年得志,鋒芒畢露】賈誼21歲就當上了博士,深得漢文帝賞識,一年後又被提升爲太中大夫,和許多悲劇性人物一樣,鋒芒畢露,難免引起某些人的嫉妒,埋下了隱患。另外,賈誼雖才高,但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權衡輕重,從他人的利益出發,迫不及待的提出許多改革措施,賈誼設計了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以代替秦制。漢文帝打算擢升賈誼並採用他的方案,遭到官僚與王族階層反對,只得作罷不考慮現實面。後來賈誼建議爲了強化皇上的權利,讓列侯離開京城,回到他們的封地去,結果得罪了列侯,招致後禍,並於公元前177年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人緣不佳,遭人誹謗 】前面說過,賈誼年紀輕輕就得皇帝賞識,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侷限在自己的觀念中,做人處事不夠圓融。結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誹謗他,久而久之,文帝覺得他人緣不佳,便把他調出京。後雖重召回長安,但仍沒有再重用。致使賈誼沒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負。漢文帝堪稱一代明君,卻連他也無法重用賈誼,可見賈誼真是有連才能無法掩蓋的缺點。【鬱鬱寡歡,英年早逝】賈誼被調離京後,深感委屈,慨歎人心險惡,哀傷自棹,一蹶不振。賈誼對貶謫不滿,又聽聞長沙氣候潮濕多雨,以為自己會早死。他心情悲觀失望長沙因為他和屈原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賈誼在長沙的故居也一直被保留下來,相傳南北朝時還遺留他挖的井、他的石坐床和親手栽種的柑樹。到了宋代他的故居被改建成賈誼祠。明清時更在祠中增祀屈原,改為屈賈祠,至今仍是供人憑弔的古蹟。 後來賈誼作了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梁懷王不慎墜馬身亡。賈誼本無責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沒盡太傅的責任。從此更加鬱鬱寡歡,哭泣不已。一年後竟傷感過度而死,時年33歲。

學術思想

賈誼的思想可分三個大方面。一、是具體的施政主張,主要講削藩、撫邊、務本、鑄錢,都為時事政治而發。二、是哲學思想。總體講,賈誼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也具有一定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鵩鳥賦〉中,他承認萬物是由天地、陰陽二氣自然產生的,且認為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永遠無休止。這就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承認了萬物都在運動變化的規律。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了,他早年寫的〈六術〉、〈道德說〉中,在對「道」的解釋上是有唯心成分的。三、是政治思想。這方面的內容特別值得強調,因為實際是賈誼在探索和回答如何使封建制度更加完善的根本問題。賈誼主張建立一個嚴格而又十分明確的等級制度,他比作是「天子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為了維護這個等級制度,賈誼更多的是強調德治教化、民為邦本,而最重要的是實行禮教。禮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通過禮教來明尊卑,別上下,「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尊卑大小,強弱有位,禮之數也」。另一方面,禮就是愛人,就是施仁政,所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至也」。

著作

賈子新書十卷,共五十六篇:

政論散文:《論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辭賦:《吊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雲賦》、《虛賦》

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作《屈原賈生列傳》;《漢書》也有《賈誼傳》。後來的文人對他的評價極多,唐代裴度〈寄李翱書〉:「賈誼之文,化成之文也,鋪陳帝王之道,昭昭在目。」。台灣作家柏楊在翻譯《資治通鑑》曾寫道:「治安策原文,已不可得。司馬光在殘篇中,摘錄他認為重要的部份,連『六個長嘆』,都不能完整。」


《資料取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