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_knowledge)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_knowledge)


教育Wiki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知識有兩大類,一類為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知識則是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陳述性知識,亦稱描述性知識,為「了解事件本身」、知道「某件事」的知識,可用詞語或文字表達,或以視覺化方式描述的事實性訊息,也稱為言語資訊。例如台北是台灣首都;地球以自轉方式圍繞太陽公轉,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等等。


陳述性知識是一種個體具有明確意識地提取線索,因而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通常包括有關某一具體事件、事實、經驗性的概括斷言,以及反應真理本質較深刻的原理等,主要用以說明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從而區別和辨別事物。

目錄

特徵

其特徵有三:

(1)形式上以「命題」及其「命題網絡」來表徵。探討陳述性知識的精緻歷程時,認為建立命題網路是理解知識的基礎。

(2)為一種靜態的知識,它的啟動是輸入資訊的再現。

(3)陳述性知識啟動的速度較慢,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需要學習者對相關事實進行再認或再現。


心理歷程

陳述性知識要求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記憶。陳述性知識的獲得是指新知識進入原有的命題網路,與原有知識形成聯繫。

在學習的一般歷程中,獲得陳述性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在進行精緻加工的同時,須對新資訊加以組織,將新命題與命題網絡中的有關命題聯繫起來並進行貯存的過程。此外,藉由啟動的擴展,可完成在陳述性知識的「提取」和「建構」。

提取,是從檢索之線索向需要再現的命題擴展,取決於命題的激活;建構,是從檢索的線索向有關信息進行擴展。

陳述性知識藉由資訊加工過程得以獲得。根據資訊加工過程,將學習區分為九個不同階段,每階段的心理活動可視為學習的內部條件。與之相應,教學過程也可如此劃分,各階段教學活動是影響學習的外部條件。

九個階段的學習與教學活動分別為:注意、期待、回憶已知的有關資訊、對新資訊的選擇性知覺、編碼、檢索與反饋、強化、反應與保持、保持與遷移。

這些階段是連續與必須的,在教學中有些階段會相互組合,因此可將其歸納成:前三個階段為學習的準備,中間的四個階段是知識的獲得與作業,最後兩個階段為學習的保持與遷移。

促進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一方面要在三大階段中進行,另一方面因為陳述性知識各個階段是一連續過程,因此在過程中基本的條件具體,分別為:把握課堂教學速度、使用表像、使用類比、使用典型例題,以及注意組成知識系統等。

價值

1.建構生活的意義2.學習程式性知識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皮連生、邵瑞珍(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Richard E. Mayer原著)。台北市:遠流。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Guy R. Lefrancois原著)。台北市:弘智。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朱敬先(2000)。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