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長尾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黑長尾雉


教育Wiki

目錄

黑長尾雉(帝雉) Mikado Pheasant

基本資料

分類:鶉雞目,雉科
別名:海雉、烏雉
體長大小:雄鳥體長72至87公分,翼長21至23公分,尾長52至60公分;雌鳥體長46至52公分,翼長18至21公分,尾長17至21公分

型態特徵

雄鳥 - 全身大致為有光澤深黑藍色,背以下各羽都有藍色羽緣,翅膀有一白色翼帶,次級飛羽末端白色;尾羽甚長,有白色橫紋;胸腹部的藍紫色羽毛在適當光線下,羽緣會閃光而呈現魚鱗狀寶藍斑紋:眼部為裸露的血紅色皮膚。
雌鳥 - 體型較小。全身大致為橄欖褐色且帶有淺色縱斑;頭至頸部暗橄欖綠褐色,眼部為裸露的血紅色皮膚;背部羽毛之羽軸為白色或黃白色;上背及覆羽有黑斑。飛羽棕黑色,有橙褐色橫斑;尾較短,尾羽栗色有明顯的黑色橫斑;胸腹部羽毛褐色,有黑色斑點或白色箭頭型斑紋。

生態習性

為台灣特有種。棲息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的針闊葉混合林及箭竹草原中。習性警慎,遇到干擾時會緩緩躲入草叢中,少會驚飛。
領域性強,常單獨行動且邊走邊覓食,食性極廣,包含木本及草本植物的嫩芽、果實、種子及昆蟲和蚯蚓等。

面臨問題

過量獵捕與干擾使得族群量大減,1981年列入鳥類保育紅皮書,至今仍只維持數千隻的族群量,需持續加強保育及研究工作。<註1>

保育等級

瀕臨絕種保育類,曾在宜蘭的北關山區、四季林道及南山有過出現紀錄<註4>

發現起源

深居在山雲間的帝雉在1906年才被學界發現,英國人古費洛在玉山地區蒐集標本時,在一位鄒族的挑夫頭飾上發現兩根帝雉的長尾羽。
二度來台時,捕捉了11隻活體帝雉帶回英國繁殖,開始轟動歐陸鳥學界。<註2>

家庭型態

當黑長尾雉成對活動時,雄鳥會成為標準的護花使者,雌鳥在林道上覓食時,雄鳥會亦步亦趨的守望及跟隨著雌鳥。
碰上危險或有入侵者時,雄鳥會昂首挺胸、急速的扇動雙翅,一方面是嚇阻敵人,另一目的是掩護雌鳥逃走。
而雌鳥一窩可以生下3至5個卵,孵卵及育雛都由雌鳥一手包辦,除了在隱密的地點以枯枝與落葉等築巢並嚴密呵護,但常不敵天敵或疾病的迫害提早結束了大部分的幼鳥生命,只有極少數的幼鳥可以順利成為延續香火的新生命。<註3>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黑長尾雉/帝雉
英文關鍵字:Mikado Pheasant

參考書目

註1:保育類野生動物圖鑑,鳥類74頁,姚正得著,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996年6月出版。
註2:台灣野鳥圖誌28頁,何華仁著,常民文化1996年6月出版。
註3:愛戀台灣,探究台灣特有種鳥類18頁,姚正得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2002年12月出版。
註4:自然生態保育系列叢書三,宜蘭縣鳥類資源37頁,張明財及林燕秋撰文,宜蘭縣政府1996年8月出版。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7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