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焦點團體訪談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焦點團體訪談法


教育Wiki

目錄

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ing group interviewing)
又稱為「焦點團體法」或「焦點訪談法」,社會科學習慣以「焦點團體」代稱之。 簡單地來說,焦點團體訪談法就是將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套用至小團體的過程。不過透過此方法,研究者可以比深度訪談法更能一次性得到大量語言非語言資料。研究者也可以透過參與過程,得到不同背景的成員們多元差異的觀點,以及不同成員的最後產生的團體共識。

壹、焦點團體訪談法特性

1.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團體是由非正式的團體成員組成。2. 主持人的任務在於要求參與的成員提供意見與想法。3. 團體多是由八至十二不等的人數組成。4. 主持人受過團體動力與主持團體的訓練,負責引導成員針對議題互相討論。5. 主持人主要目標在於刺激成員的觀點,表達感覺、態度與想法,從團體互動中得到成員的主觀經驗與意見。6. 其結果無法產生量化的資訊,或將研究成果進一步推論到母群體。

與深度訪談法比較得到的優點:深度訪談法 焦點團體訪談法1. 省時間、易進行 一對一、面對面 將訪談技巧運用至小團體的過程,故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廣泛訊息2.透過團體討論法討論特定議題只能在同一時間蒐集到一位受訪者的意見、看法、感覺、觀點 可以在同一時間收集到多位受訪者的觀點、意見與反應3.團體互動激發多元觀點 不適合探討高度爭議性的議題 成員間匿名性較高,能減輕因議題屬性而引發部必要的張力關係若進一步與深度訪談法比較,那麼焦點團體訪談法就具有下列幾項缺點:1.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互動與討論情境,仍與自然情境不同2. 討論方向是在研究者的設計與控制下,因此成員的討論與反應受到限制3. 不同焦點團體收集來的資料差異性大,難以進行團體間的比較4. 成員間的對話與語言運用,往往受到當時團體情境左右,而對資料確定性造成影響

貳、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種類

分類的原因: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特質將之作彈性運用。種類有:完全團體、迷你(小)團體、電話團體。

     區別

種類 人數 主持人 引導方式完全團體 8~12 有經驗的主持人利用團體動力與技巧迷你團體 4~6 有經驗的主持人利用團體動力與技巧電話團體 不一定 電話

各種類之異相同:(1) 預先設定團體導論之議題:根據研究目的和問題,預先設定團體討論的議題與步驟。再用團體動力與技巧,幫助團體成員充分參與團體互動過程。(2) 參與成員具高同質性: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務實的考量,擬訂焦點團體對象之條件。雖然具同質性的成員容易讓參與者有安全感,但也有研究者為了避免團體式思考,而偏向異質性高的團體。(3) 錄音器材輔助資料收集:每一種焦點團體訪談法,都需要全程錄音,在取得成員的同意後,使用錄影+錄音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差異:(1) 完全團體VS迷你團體: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人數上的差別,採取後者的研究者,為了彌補資料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往往會採取增加訪談次數以增加資料豐富性。(2) 完全團體與迷你團體VS電話團體:兩者的差異,在於主持人的角色變化,在電話團體訪談過程中,主持人必須擔任引導者的角色。

參、焦點團體訪談法之運用步驟

一、 Preparation 準備階段

(一) 形成明確的研究問題1. 清楚的、明確的研究問題引導發展焦點團體的訪談方向2. 一般而言,研究者會從研究問題中,發展出三到四個問題,作為焦點團體討論議題設計之基礎。(二) 篩選團體的參與成員研究者在做篩選成員時應考慮因素:1. 同質或異質2. 相容或不相容 考慮參與者對團體討論的議題,是否可以提供豐富的說明與訊息 團體互動過程,會不會導致成員彼此之間的不適(參與者是否能融入焦點團體與主持人產生互動)3. 團體大小團體大小 缺點大 部分成員會覺得虛度光陰小 影響資料收集的廣度和變異性研究經費的考量,非常不實際研究者必須在「充分參與」、「廣度」、「深度」三者間取得平衡通常成員數目設定在6~12人4. 團體次數次數多寡並無一定限制(依情況斟酌)

  • 如果研究者以焦點團體法為該研究的唯一資料收集方式,至少得進行四至五次的焦點團體訪談,才能達到資料飽和的狀況。

5. 訪談時間長短焦點團體需要持續一至二小時,少於30分鐘,可能無法讓參與成員深入討論研究議題;超過2小時,對於參與團體的成員或主持人都可能因時間過久,造成成員精神疲乏而無法集中注意力,(三) 安排團體討論的情境1. 準備茶點 研究者除準備茶水,也應準備適當的點心或水果 茶點能為訪談製造一些輕鬆的氣氛,幫助團體積極參與團體討論,也能讓成員之間有些輕鬆的暖身互動

二、 Implementation執行階段

(一) 主持人的特質1. 有興趣請聽別人談話,不會一直表達自己的觀點2. 坦承自己的觀點可能有偏見,同時富有高度幽默感3. 能了解討論的議題,並清楚的表達引導討論4. 能掌握團體討論的議題,並有效地引導討論或控制團體互動的情境5. 能運用參與成員熟悉的語言討論議題,並適時地輔以圖形、圖畫,或投影片,來加強團體成員的討論6. 熟悉團體互動的技巧與動力關係(二) 引導團體討論應注意事項主持人面對焦點團體互動與討論過程中,發生的狀況要能適時處理與反應1. 開始階段或遇到冷場時,技巧的催化討論,對受壓抑成員適時的鼓勵,並轉化為對團體的支持或讚許2. 團體成員的個性與社會地位可能會有不同,容易造成團體中「領導者效應」(leader effect),使少數人容易占據發言空間。主持人必須在不傷及成員尊嚴的原則下,促使團體成員來表達意見3. 透過催化技巧的運用,鼓勵沒說話的團體成員來發言,並觀察其行為和語言上的線索,以免造成免強與尷尬等場面4. 呈現冷場時,主持人不應太過緊張,應視此為一種具有意義的情感表示,適度運用技巧來移轉場面5. 受訪者往往會反轉角色,詢問主持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只是在澄清研究目的,研究者可以直接回答;如果這些問題是一種避免表達自身感受的轉移注意力策略,則研究者應運用技巧(如:重述、澄清訪問者感受,或反問其他成員),以引導討論(三) 焦點團體討論之原則1. 簡單的自我介紹暖身,使參與者都能相互認識(介紹時可省略彼此的頭銜)2. 主持人應先界定討論過程中出現的術語,使參與者有共同知識基礎3. 以開放的方式,由輕鬆簡單的話題開始;緊接著,導入較為困難的問題,當大家都感到比較自在之後,再進一步詢問有關個人意見4. 在大家都充分討論後,主持人必須綜合參與者的意見與看法

三、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分析與詮釋階段

1. 焦點團體的資料分析與詮釋,必須從參與團體成員的觀點出發,深入瞭解團體成員對議題的看法與意見2. 資料分析不能剔除脈絡情境的內涵,必須將團體情境中的社會心理互動狀況,融入資料分析過程原則一:資料分析與詮釋的原則1. 資料分析的單元是以每一次的焦點團體為主,而不是團員中的個人2. 確保資料的可信性與可靠性,並避免個人偏見影響3. 詮釋過程是與資料收集同時進行原則二:不同類型議題的資料分析與詮釋1. 推論性的問題:Krueger(1988)建議,當焦點團體成員與情境相似時,那麼研究者可以對所收集資料,做某種程度的推論2. 運用訪談大綱的問題:訪談大綱可提供研究者作為進行資料分析時的最初類型或結構之參考原則三:資料分析方法之考量1. 摘要式分析2. 系統登錄式分析:系統登錄式分析可以直接引用團體參與成員的言詞(1) 對於資料的選擇需要先詳細檢視一、兩個團體的轉錄資料反覆檢視資料時,可進一步發展「比較」的架構,並挑選出最終的論點(2) 再根據這些發展出假設和分類架構(3) 最後在從冗長的轉錄資料中根據分類架構分類後,以便選取合適的引用句引用句:選取引用句時,最好能呈現出挑選的對話動態。Wells(1974)提出「剪刀和分裝」技巧:將大量的資料剪裁、分類、拼圖的分析創作技巧。

肆、焦點團體的主持技術

一、投射技術:透過特定刺激,喚醒參與人的個人想法、感受或意見。1.人格連結:主持人針對議題選出一張(組)影像,請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2.情境連結:主持人運用著重於情境的圖片刺激成員說出想法或感受。3.被限制的關係:主持人要求成員根據討論的議題,從眾多影像或比喻中選取個人認為最接近的一個。4.填充句:主持人在團體過程中呈現一組未完成的句子,邀請成員依序完成這些句子。當成員難以用談話方式溝通時,主持人可以考慮使用填充句。5.圖示法:主持人事先準備圖畫紙和彩色筆,邀請成員針對內在的感受與想法透過圖畫表示。6.擬人法:主持人說完一段簡短故事後,邀請成員根據感受與想法說出這個故事與哪一類型生命體相似,並且對這個生命體描述個性及名字。

二、探測性技術:與前者最大不同是抽象程度的不同,探測性技術比較容易運用至焦點團體過程,主要是用來刺激成員針對討論主題發表個人看法。1.概念構圖:主持人邀請成員針對討論主題,依序記錄在棋盤式的紙上,並根據個人概念加以分類。2.態度量表:主持人在討論一項議題後,可邀請成員針對議題兩極化概念表達自己內在感受或意見。3.階梯量表:主持人運用漸進方式,對議題進行抽絲剝繭的行為,直到合邏輯的答案出現才會停止繼續追蹤。3.控制的技術:焦點團體訪談的一大好處就是主持人可以透過控制情境中,觀察成員互動的情況;不過成員展現的反應、想法或意見是否失真,也是一項值得考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