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5.06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地理大發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非洲最南端,即是今日的好望角之處,東方才出現轉機,最先打開遠東航線的是葡萄牙人。西元1498年,達馬成為第一位經由海陸繞過非洲抵達印度的航海家。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一樣,同樣嚮往著遠東的黃金和香料的西班牙國王,接受了來自義大利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布倫的穿過大西洋,自西向東抵達印度的航海計畫。西元1492年,哥倫布率領一支小艦隊歷經43天的海上航行,最後抵達一個海岸。他以為抵達的陸地是印度,事實上他抵達的是靠近美國的西印度群島。他將群島納入西班牙的領土範圍,並稱島上的居民為印地安人。西元1498年,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即現今...
乞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懇切的祈求。《三國志.卷四三.蜀書.張嶷傳》:「屢乞求還,乃徵詣成都。」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寡人乞求他左右,他比那落山觀自在無楊柳,見一面得長壽。」
望遠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迅速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不斷加深。(註1)2. 是將遙遠物體形成放大影像的儀器。(註2)3. 利略利用自製望遠鏡(稱為利略望遠鏡),觀察到的天文現象,例如月球崎嶇的表面、木星擁有4個衛星等等天文現象。(註1) 物鏡是望遠鏡或顯微鏡中最靠近待觀察物體的透鏡,物鏡聚集光線並產生一個放大的物體影像。(註2) 目鏡放大鏡就是一種最簡單的顯微鏡,事實上就是一個目鏡。目鏡利用物體的光線彎曲,使光線能比原來更大的張角到達眼睛,使影像比原本大許多。簡單來...
苾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梵語bhikṣu的音譯。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稱「苾芻尼」(梵語bhikṣuṇī)。《瑜師地論》卷六:「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也作「比丘」、「比邱」。
無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大乘佛教瑜行派的創立者之一。生於印度三、四世紀間(西元2903~360?)。曾在那爛陀寺住過十二年,後卒於王舍城。無著綜合印度三世紀前的大乘教法,成立唯識無境的理論及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其教法深刻的影響印度、中國、西藏的佛教思想和修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鳳鳥。通「鵷」。《洛陽藍記.卷四.追先寺》:「鴛鸞接翼,杞梓成陰。」南北朝.范祥雍.注:「鴛與鵷通,鴛鸞皆鳳族。」
旁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四面八方。《洛陽藍記.卷一.永寧寺》:「爾朱榮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謀魏社稷,愚智同見。」宋.劉克莊〈運糧行〉:「縣符旁午催調發,大車小車聲軋軋。」
大悲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咒語之一。代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內證功德的真言。載於菩提流志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金剛智譯的《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不空譯的《金剛頂瑜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及其他譯家所翻譯的密續中。但咒文各經互異。現在通行的〈大悲咒〉,係出自楚達磨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此咒是漢地佛教徒最常持念的咒語之一。
辟支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pratyeka-buddha的音譯,意譯作獨覺或緣覺。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種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由於辟支佛在他證悟的這一世,不是從佛陀或他人那裡聽聞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緣起,證涅槃。《瑜論記.卷八上》:「若依《智論》十六卷云:『辟支佛有兩種義: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也作「獨覺」、「緣覺」。
蛾眉皓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細長眉毛和潔白牙齒。形容女子容貌明豔美麗。漢.司馬相如〈美人賦〉:「有一女子,雲髮豐豔,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洛陽藍記.卷三.高陽王寺》:「王有二美姬,一名脩容,一名豔姿,並蛾眉皓齒,潔貌傾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