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5.54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猙獰、威嚴的樣子。《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法師與猴行者不免進上寺門歇息,見門下左右金剛,精神猛烈、氣象生獰、古貌層、威風凜冽。」也作「稜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蚶子的別名。參見「蚶子」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閣樓。《野叟曝言》第六回:「素臣問璇姑睡處,石氏道:『在閣上。』素臣乃抬頭,果見上有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床角上用以支撐帳子的木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吊住床,拚命掙住。老和尚力拖不休。」
子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平方言。喝醉酒,眼睛發直、看不清楚的樣子。《紅樓夢》第六五回:「這裡喜兒喝了幾杯,已是子眼了。」
拉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甘肅省夏河縣治所在,濱大夏河支流。因南有拉卜寺,故稱為「拉卜」。為甘、青、川、康間藏民的宗教、經濟中心。
愛達哈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 鄂溫克族聚居區。《愛達哈喜》鄂溫克語,漢譯為《野豬搏鬥舞》。鄂溫克人在長期狩獵生活中,觀察到野豬的生活習性,便在勞動之餘模擬牠們的神態,以此來自娛取樂。早期表演時,舞者身穿毛朝外的 皮大衣,臉抹白粉,化裝成野豬模樣,邊舞邊呼叫吼么!吼么!參加人數不限,二人為一組。舞時,二人相對,步步逼近,又突然閃開交換位置,繼而相互撕打、搏鬥。配合著粗獷、高亢的呼號,形像逼真、生動。現在,野豬形象的模擬動作已淡化,增強了娛樂性。每當年節、喜慶聚會時,是鄂溫克人必跳的一種舞蹈。表演者為男子,著獵裝,舞蹈動作剛勁、質樸。富有濃重的原始狩獵色彩。
柯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呆滯而無反應的樣子。《三俠五義》第九回:「公孫策聽了此話,柯柯的,連話也說不出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神、發呆。如:「發愣」。
遲鈍的、呆滯的。如:「愣小子」、「愣頭愣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將物置於手中運轉。《兒女英雄傳》第一五回:「他一隻手,只管得兒的,得兒的,搓著那副鐵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