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4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清渭濁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涇、渭,甘陝境內的兩條河。清渭濁涇指清澈的渭水和渾濁的涇水。《文選.潘岳.西征賦》:「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後比喻明辨是非,善惡分明。也作「濁涇清渭」。
涇渭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涇渭分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
涇渭不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涇渭分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
別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雪樓九種曲》等。 (3) 王:王鳴盛(西元1722∼1797),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號西,江蘇嘉定人。幼從沈德潛受詩,又從惠棟問經義,遂通漢學。乾隆十九年進士,累官內閣中書,兼禮部侍郎,左遷光祿寺卿。在詩、古文、經術、史學方面均有成就,有詩文集四十卷、《蛾術編》、《十七史商榷》、《尚書後案》、《周禮軍賦說》等。 (4) 錢:錢大昕(西元1728∼1804),字曉徵,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江蘇嘉定人,乾隆進士;博通群籍, 綜貫六藝,詩文為吳中七子冠,歷主鐘山、婁東、紫陽諸書院講席,有《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元史藝文志》、《潛研堂集》等書。 (5) 憖遺:願意留下。憖,...
各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雪樓九種曲》等。 (3) 王:王鳴盛(西元1722∼1797),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號西,江蘇嘉定人。幼從沈德潛受詩,又從惠棟問經義,遂通漢學。乾隆十九年進士,累官內閣中書,兼禮部侍郎,左遷光祿寺卿。在詩、古文、經術、史學方面均有成就,有詩文集四十卷、《蛾術編》、《十七史商榷》、《尚書後案》、《周禮軍賦說》等。 (4) 錢:錢大昕(西元1728∼1804),字曉徵,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江蘇嘉定人,乾隆進士;博通群籍, 綜貫六藝,詩文為吳中七子冠,歷主鐘山、婁東、紫陽諸書院講席,有《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元史藝文志》、《潛研堂集》等書。 (5) 憖遺:願意留下。憖,...
涇渭自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涇渭分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
各有千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雪樓九種曲》等。 (3) 王:王鳴盛(西元1722∼1797),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號西,江蘇嘉定人。幼從沈德潛受詩,又從惠棟問經義,遂通漢學。乾隆十九年進士,累官內閣中書,兼禮部侍郎,左遷光祿寺卿。在詩、古文、經術、史學方面均有成就,有詩文集四十卷、《蛾術編》、《十七史商榷》、《尚書後案》、《周禮軍賦說》等。 (4) 錢:錢大昕(西元1728∼1804),字曉徵,又字辛楣,號竹汀,清江蘇嘉定人,乾隆進士;博通群籍, 綜貫六藝,詩文為吳中七子冠,歷主鐘山、婁東、紫陽諸書院講席,有《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元史藝文志》、《潛研堂集》等書。 (5) 憖遺:願意留下。憖,...
道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曰:「信不由中1>,質2>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3>之?苟有明信,澗谿沼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注解〕 (1) 中:同「衷」,內心。 (2) 質:音ㄓˋ,人質。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對方。 (3) 間:音ㄐ|ㄢˋ,挑撥、分化。
九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根據地質、地形,可將土地分為沙泥、澤池、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種。見漢.揚雄《太玄經.卷八.太玄數》。
箕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箕山與潁水。相傳是許由避居之處。後用以比喻隱居或隱者的居所。《文選.謝靈運.擬鄴中集詩.徐幹詩》:「少無宦情,有箕潁之心事,故仕世多素辭。」《梁書.卷一五.謝胐傳》:「遂斂跡康衢,拂衣林,抱箕潁之餘芳,甘憔悴而無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