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皇家芭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皇家芭舞團(The Royal Ballet)的名字是自1956年10月31日取得皇家註冊(Royal Charter)後而變更的。舞團歷史可追溯到1926年妮 特.瓦洛(N.nettede Valois, 1898)在倫敦成立的編舞藝術學院(Academy of Choreographic Art)。學院學生時常在瓦洛為老維多利亞(Old Vic)編製的芭中演出。1931年莉莉恩.卑利絲(Lilian Baylis)邀請瓦洛攜其舞蹈學院駐紮於當時新成立的莎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早期的代表作如瓦洛的《天鵝湖》、《柯碧利亞》、《吉賽兒》、《胡桃...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絲金露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綠灌木,小枝方形,葉腋具銳刺;單葉,對生或輪生,卵狀披針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7公分,寬2-4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全緣或上半部鋸齒緣,具短柄;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筒形,先端截形,5齒裂;花冠藍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具不規則齒牙;雄蕊4枚,2長2短,著生於花筒基部;核果成熟時金黃色,球形。
臺北首督芭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9年5月,由臺灣芭舞蹈家徐進豐和李淑惠夫婦共同創立。舞團成立以來,努力將臺灣的芭提昇至具有本土風格與世界觀的層面。近年間培育了不少芭舞技極佳之青年精英。舞團曾參加文建會主辦「1990臺北國際舞蹈季」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演出,1992年參加文建會文藝季,推展舞蹈藝術至臺灣中南部巡演。舞團演出作品有《孟德爾頌三人舞》、《四種關係》、《幽微的希望》、《巴哈小提琴協奏曲》、《西風的話》、《傳奇》、《無 嘛也通》、《悲泣的地球》、《等待下一個故事》、《春之祭典》、《玩芭》及《鳥籠》等。
舞團提供資料。
匈牙利國家芭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此舞團以布達佩斯為基地,舞團歷史可溯源自十九世紀在奧芬宮廷劇院(Ofen Court Theatre)即布達佩斯國家劇院演出的團體開始,1884年「匈牙利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House, Budapest)在布達佩斯建成後,舞團正式成立。二十世紀初年,沈寂了一段時間,但在1930年代重建,成為國家級芭舞團。目前隸屬於國家歌劇院及Erkel 劇院兩個劇場;1950年在Ferenc Nadasi領導下成立了舞團的專屬學校,稱為國家芭學院(State Ballet Institute)。舞團為匈牙利頂尖的古典舞團,早期風格同時受到俄國芭及匈牙利民族舞傳統所影響,前者由來...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交響樂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指30年代後,雷歐尼得.馬辛(Leonide Massine)所開始的芭型式;它是迥異於早前依附寄生於繁瑣的文學作品結構的一種新芭,舞作不再以敘述故事為主,改而追求交響樂與舞蹈間較純粹的美感,以交響樂的結構為主,藉此來發展純肢體語彙。其實這種純舞蹈,抒情的舞蹈表演場面,早在浪漫芭時代就已經出現。例如《吉賽兒》第二幕的維麗(Willis)舞蹈片段、《舞姬》(La Bayadére)中黃泉幻影的群舞場面,及至《天鵝湖》第二幕的天鵝群舞等這些均已透露出《交響樂芭》的概念。只是當時編舞家僅將其視為一個抒情、寫意的片段,作品重心仍放在戲劇的結構上。到了狄亞格烈夫(Diaghilev)...
黃麒、葉蓉《現代芭》1994、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漢堡芭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以德國漢堡為基地,其成立可追溯至十七世紀「漢堡歌劇院」偶爾安排芭的演出開始,舞團一直附屬於歌劇院。十九世紀時,劇院常有頂尖的當代浪漫芭舞者往訪,至二十世紀的1962年至1970年間,「漢堡芭舞團」由彼得.凡迪(Peter Van Dyk)擔任藝術指導,此期間舞團日趨式微,僅演出一些巴蘭欽作品以及少數近代編舞家作品;包括貝嘉(Maurice Bejert)、儒狄.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 1933-)、季利安(Jiri Kylian)、李蒙(José Limón)、羅賓斯(Jerome Robbins)以及都鐸(Antony Tudor)等人舞作。直至1973年由美國...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集錦小品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類型。此類型之芭舞劇,其起源可追溯至十六世紀的面具芭(Ballet Mascarade)及「喜劇芭」是一種綜合音樂、舞蹈、啞劇、詩歌朗誦……等,甚至還會有雜技表演的演出型式,早期的面具芭通常只需一個大廳就可演出,由戴著面具的音樂家開場,緊隨著奇裝異服的舞者戴著面具出場(極少數不戴),他們很整齊地循著一個方向踩步,優雅地循序前後移動,直至廳內每個人都入場參與,到最後則是來一段總舞(Grand ballet)。後來的「喜劇芭」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只是加上了較強的戲劇性,使其從「社交性」較強的演出模式,增加「表演性」與「藝術性」。針對著「集錦小品芭」的特色,樸魯尼耶(Henr...
Walter Sorell《Dance in Its Time》1986、Lincoln Kirstein《Dance, A Short History of Classic Theatrical Dancing》1987, Marie Franc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1993.
瓦嘉諾娃芭訓練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派名。芭訓練法。瓦嘉諾娃芭訓練法(Vaganonova Ballet Training System)為俄國女舞蹈家阿格麗皮娜.瓦嘉諾娃(Agrippina Yakolevna Vaganova, 1874-1951)所創。此一訓練法以約翰生(Johansson, 1817-1903)及裴堤帕(Petipa, 1818-1910)之訓練方法為基礎,加入採自賈克.達克羅茲(Jaques Dalcroze, 1865-1950)及德沙特(F. Delsarte, 1811-1871)之教學方法與材料。後兩者係瓦嘉諾娃在馬林斯基學校(Maryinsky Theatre School)受訓時所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歌劇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十七世紀後期在法國盛行的一種音樂舞蹈劇。它是混合舞曲、芭和歌劇形態的劇場作品,劇情的內容非常鬆散,戲劇的連接十分瑣碎。專門創作歌劇芭的作曲家包括侃普拉(Andrié Campra, 1660-1744)、孟岱克萊(Micheé Pignolet de Montéllaire, 1667-1737)。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lf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聖彼得堡國家芭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77年。原名為「列寧格勒國家芭舞團」(Lenigrate State Ballet Theater)。由波里斯.葉夫曼.雅柯夫雷維奇任藝術指導(Boris Eifman Yakovlevich)。葉夫曼是蘇俄著名舞蹈家、編舞家。1972年及1975年曾分別為馬利劇院(Maly Theatre)與「基羅夫芭舞團」(Kirov Ballet)編舞。「聖彼得堡國家芭舞團」特色是以芭表現現代生活的躍動及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舞者皆來自聖彼得堡芭舞學校。葉夫曼擅長將古典音樂與文學作品相結合,如取材自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布萊希特、博馬舍、布加哥夫及高普林諸文豪名著,舞團劇目種...
舞團節目單,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