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6.11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刀、鉸。《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小娥遂將子先將髻子下,然後用剃刀剃淨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額、頭頂前部、背的中部和尾上覆羽白色,背面的其餘部分為深黑色。兩翼黑褐色,大覆羽先端和飛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寬闊的白色翼斑,內側飛羽的外緣白色。中央尾羽黑色,而基部白色,外側尾羽的白色逐漸擴大,至最外側尾羽幾乎為純白色而僅具黑端。頦、喉和上胸黑色。腹面其餘部分白色。兩脇略帶黑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白色。
(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為兩平行面產生相對運動所形成,如用銷鎖住兩可移動斷面,亦就是同時有兩對能夠移動平行面存在如圖所示,每平面所承受的應力為原單的一半,表示如:
  
  而單
變形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典層板理論(classical lamination plate theory)未考慮層板之垂直方向應變γxz,γyz,此一假設對於薄板分析之精確度尚不致有重大影響,但對厚板而言,垂直方向之變形則需考量。有關變形理論其位移場假設如下:
  u=u0(x,u)+zψx(x,y,z),
  v=v0(x,y)+zψy(x,y,z),
  w=w(x,y)
  上式中之u, v, w分別為面內x, y及z方向之位移;上式中之位移場與古典層板理論所假設之位移場形式完全相同,但是於古典層板理論中ψx(x, y),ψy(x, y)兩項分別為沿x, y方向...
應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流體流過一平板時,流體與平板間單位面積上的摩擦力即為黏性應力(viscous shear stress)τ,其值可以τ=μ(∂u/∂y)y=0估計之,式中之τ表示流體的黏性係數(coefficient of viscosity);u表示平行於平板的流體速度分佈;而y表示垂直於平板的座標;在平板上少y=0。與上述流體的黏性應力相似,當風吹過海面上時,空氣與水的接觸面之間單位面積上的摩擦力即稱為周應力(wind shear stress)τ0,其值可以 估計之,式中之C表示無因次阻力係數(dimensionless drag coefficient),ρa表示空氣的質量密度(slug/...
八面體應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X1,X2,X3為三互相正交之主應力軸,則八面體應力面係一與此三軸保持等角度之平面。在此八面體應力面上之法向應力σn即為八面體正應力σoct,在此面上之應力τoct,即稱為八面體應力。τoct值之大小可利用三主應力σ1,σ2,σ3表示為:
  
  或以軸差應力張量之第二應力不變量,J2,來表示為:
  
  若欲決定八面體應力之方向則須決定位於軸差面(deviatoric plane)上之相似角(angle of sinilarity)θ之值。相似角之值在σ1≧σ2≧σ3與0°≦θ≦60°之條件下,可利用軸差應力張量之第二應力不變量J...
力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築物中抵抗地震力或風力等水平外力的結構系統,常為由梁、柱構成的剛構架,但亦常在剛構架中配置力牆來承擔水平力。
  由於力牆的勁度大,因此承受地震力或風力等水平力時,其變位較小,可防止一些非結構構材如隔間牆產生破壞。力牆雖然強度高,但為了抵禦大地震,仍應注意設計細節,使其具有良好的韌性,以便在大地震時能消散地震加諸結構物的能量,降低結構物的反應。以鋼筋混凝土的力牆而言,要注意牆的兩端配置邊構材,其縱向鋼筋要有足夠的圍束箍筋,使邊構材具有良好的圍束。當然亦應配置足夠的力筋,以防止力破壞。
  力牆配置於剛構架中時,因力牆與構架有互制作用,結構分析時宜進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股風的大小、方向或速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切力。為英語wind shear的意譯。一般說來,在兩股風的水平或是垂直風向不同時,風向、風速變化愈大,產生的切力也愈大。也譯作「風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書報、雜誌上下文章、資料,貼在紙上或本子上。
2.一種手工工藝,用彩色的紙成文字或圖案,貼在紙上或別的東西上。
應力分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軸承受扭轉矩T時,其在斷面所產生的應力為τ=Tγ/JJ,J為極慣性矩隨軸斷面的形狀而改變,如斷面固定為圓形,J=π1r4/2=π1d4/32為固定值,所以應力隨半徑r之位置不同而變,亦就是應力τ為r之函數,吾人稱其應力隨r不同而改變稱為應力分佈。
  一梁承受不均勻的彎曲時其斷面同時產生彎矩及應力時,因在斷面mn及m1n1有不同的彎矩M及M+dM產生不同的水平力:
  F1=(My/I)dA,
  F2=[(M+dM)y/I]dA
  故有第三力產生來平衡,此力由應力T作用在PP1面上為:
  
  因力V=...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