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20.33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行草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參見「風行草偃」條。《後漢書.卷三○下.郎顗傳》:「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其本者末濁。」
披荊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恩私,位大將,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國家謀慮,愚臣無所能及。……臣以遭遇,託身聖明,在傾危殽之中,尚不敢過差,而況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測乎?誠冀以謹敕,遂自終始。見所示臣章,戰慄怖懼。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緣自陳。」詔報曰:「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六年春,異1>朝京師。引見,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2>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4>。」既罷,使中黃門賜以珍寶、衣服、錢帛。詔曰:「倉卒無蔞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異稽首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
惡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難聞的氣味。宋.文天祥〈正氣歌.序〉:「或圊、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
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分別、不辨別。《楚辭.屈原.離騷》:「世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好惡不形,則是非不分。」
志同氣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3) 太公:即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
不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汙濁、不淨。《楚辭.屈原.卜居》:「世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晉.司馬彪《續漢書.卷五.黨錮傳.郭泰傳》:「叔度之器,汪汪若萬頃之波,澄之而不清,混之而不濁,不可量也。」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3) 太公:即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
黃鐘長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黃鐘毀棄」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屈原〈卜居〉(據《楚辭.卷六》引)世濁1>而不清,蟬翼2>為重,千鈞3>為輕;黃鐘4>毀棄,瓦釜雷鳴5>;讒人6>高張,賢士無名7>。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兼貞? 〔注解〕 (1) 濁:汙濁。,音ㄏㄨㄣˋ。 (2) 蟬翼:蟬的翅膀。常用以比喻極輕極薄之物。 (3) 千鈞:形容非常重。鈞,古時秤量的單位,一鈞等於三十斤。 (4) 黃鐘:樂器名。器大聲宏,具有校正音律之效。 (5) 瓦釜雷鳴:比喻平庸無才德的人卻居於顯赫的高位。見「瓦釜雷鳴」 (6) 讒人:以言語毀善害能的人。 (7) 無名:沒有名聲。
紙貴洛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洛陽紙貴」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九二.文苑列傳.左思》(左思)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1>,會妹芬入宮2>,移家京師,乃詣3>著作郎4>張載5>訪岷邛之事6>。遂構思十年,門庭藩7>皆著8>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祕書郎9>。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司空10>張華11>見而歎曰:「班張之流12>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13>為之紙貴。 〔注解〕 (1) 欲賦三都:指作〈三都賦〉,該賦內容描寫三國時代魏都城鄴城、蜀都城成都、吳都城建業的富庶壯麗。 (2) 會妹芬入宮:正好左思的妹妹左芬被選入宮。會,適、值...
同志合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3) 太公:即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