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5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死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死去後又甦醒過來。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九聖奇鬼》:「地獄百毒,湯钁銼碓,隨索隨見,鬼形糜碎,死而甦屢矣。」也作「死而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仇。《三國演義》第七七回:「今東吳害了關公,懼其讎,故將首級獻與大王。」也作「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戰時狀態恢為平時狀態。即戰後使動員的軍隊人員轉入各行各業,恢平民生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度、又。《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徐登傳》:「登乃禁溪水,水為不流;炳次禁枯樹,樹即生荑。」
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時韓安國犯罪入獄,受到獄卒百般凌辱。安國氣憤的說:「已冷的灰燼難道不能重新再燃燒嗎?」不久,韓安國被釋放,而且又受到朝廷的重用。見《史記.卷一○八.韓長儒傳》。後比喻失去權勢者再度掌握大權,或受管制停休的事物再度興盛起來。如:「因為警方取締而靜止的六合彩賭博,近日又死灰然的在各地風行起來。」也作「死灰燎」、「死灰燃」、「餘燼然」。
性正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性正義,俗稱「因果報應」,是一種基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正義原則,也是社會大眾最常想到的正義原則。這種報性的正義最常使用於獎罰的原理。
  報性正義從最早的人類社會就開始存在。基督教[聖經]有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或所謂「血債血還」都是常識性的報性正義。我國傳統也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或是「殺人償命」的規定。報性正義源於人類有一種「報本能」的衝動,當人類社會興起後,這種原先屬於私人的仇必須合理化,或藉著傳統,或藉著法律,使得原始的報行為由法律或傳統來代表社會公意執行。
  基於報性正義所產生的懲罰性原理,稱作「報應性懲罰」。這種報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字幾道,清侯官(今福建省林森縣)人。同治間,留學於英國格林尼次海軍大學,歸國後歷任北洋水師學堂總辦、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辦等。民國初年,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致力於西洋學術思想的介紹。譯書甚多,著名的有赫胥黎的《天演論》、亞丹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穆勒的《名學》、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等。
舊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前患過的疾病如今再度發作。如:「痛風患者只要飲食不當,便會舊疾發,疼痛難挨。」《說岳全傳》第七○回:「且說這日秦檜退入私衙,神思恍惚,舊疾發。」
仇雪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冤仇,洗刷怨恨。《周書.卷四四.席固傳》:「今梁氏失政,揚都覆沒,湘東不能仇雪恥,而骨肉相殘。」《明史.卷一六三.李時勉傳》:「請選將練兵,親君子,遠小人,褒表忠節,迎還車駕,仇雪恥。」也作「報仇雪恥」。
性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性行為」是指一個人受到挫折、侮辱、指責、委屈、打擊、攻擊、被毀壞財物等所表現出來的反擊行為。訓導方面指學生對教師、行政人員或學校不滿,表現出反擊的行為。報性行為已成為學校的嚴重的訓導問題,且其嚴重性有增加的趨勢,尤其近年來學校中偶有學生攻擊教師或學校行政人員或毀損學校財物的行為發生,此類行為皆是報性行為。報性行為也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如互相攻擊的暴力行為。
  預防報性行為的發生,首先可以賦予學生擔任學校修、維護與裝飾的任務,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責任感,使學生感到學校需要靠他們來維護,學校是他們的;其次可以設計安排,使學生和學校財物保管人員、行政人員、教師等共同合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