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打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將祭品散給大家,稱為「打散」。《金瓶梅》第四九回:「落後又是一大碗鱔魚麵與菜卷兒,一齊拏上來,與胡僧打散。登時把胡僧吃的子眼兒。」《儒林外史》第二○回:「老和尚自己要安排停當,先捧到牛衣柩前奠了酒,拜了幾拜,便拿到後邊與眾人打散。」
縱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恣意觀覽。唐.李群玉〈將遊羅浮登廣陵伽臺別羽客〉詩:「清遠登高臺,晃朗縱覽歷。」宋.蘇轍〈答徐州教授李昭玘書〉:「乃欲遊目縱覽,究其有無,豈有不嘻者哉。」也作「縱觀」。
金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指佛陀的教言為金言。《洛陽伽藍記.卷四.融覺寺》:「曉魏言及隸書,翻十地、伽及諸經論二十三部,雖石室之寫金言,草堂之傳真教,不能過也。」
不生不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超脫生死的境界。《入伽經》卷八:「如來藏世間,不生不死,不來不去,常恆清涼不變。」也作「不死不生」。
杯酒戈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戈矛,比喻紛爭。「杯酒戈矛」比喻在酒宴中引起的仇隙。《負曝閑談》第二五回:「華尚書看罷,把他酒都嚇醒了。……了一會,又想周楷這人名字好熟。想了半天恍然大悟道:『就是有天在吳侍郎席上,他請教我,我沒有理他那個人。這真是杯酒戈矛了。』」
五種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稟賦,謂之種性。種性有五種,即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具前三種種性的眾生將可分別達到阿羅漢、辟支佛、佛的終極果位。不定種性,具有三乘的種子,但會達到什麼果位尚不確定。無種性則永不能解脫輪迴。五種性之說主要流行於瑜伽行派,但是否決不可改變,瑜伽行派論師也有不同的主張。《大乘入伽經》卷二:「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
十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菩薩的十種能力。《首嚴三昧經.卷下》:「世尊!唯願我等聞是首嚴三昧善根因緣,當得菩薩十力。何等為十:於菩提心得堅固力;於不可思議佛法得深信力;多聞得不忘力;往來生死得無疲力;於詰眾生得堅大悲力;於布施中得堅捨力;於持戒中得不壞力;於忍辱中得堅受力,魔不能壞得智慧力;於諸深法得信樂力。」
面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部、臉部。《三國演義》第七回:「孫策望見,按住手中鎗,扯弓搭箭,正射中陳生面門,應弦落馬。」《嚴經》卷一:「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葉尼塞河(Yenisei Riv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賊為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盜賊當作兒子。比喻視妄想為真實。《大佛頂首嚴經》卷一:「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大方廣修多羅了義經.卷下》:「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