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62.90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漸漸。同「浸」。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寒往暑來,日月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漸明顯而至於昌盛。《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上嘉唐虞,下悼桀紂,滅、昌之道,虛心以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漸衰微而至於消失。《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上嘉唐虞,下悼桀紂,滅、昌之道,虛心以改。」也作「浸微浸消」。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一變之後不可復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樸日銷,恩愛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 〔注解〕 (1) 繇:音|ㄡˊ,通「由」。 (2) 權譎:權謀、詭詐。 2、「附會」:《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太史公曰:袁盎1>雖不好學,亦善傅會2>,仁心為質,引義忼慨。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時以變易,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不遂。好聲矜賢,竟以名敗。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注解〕 (1) 袁盎:西元前?∼前148,字絲,西漢楚...
千鈞一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與孟尚書書〉:「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髮引千鈞,綿綿延延,以微滅。」 參考詞語︰一縷千鈞注音︰| ㄌㄩˇ ㄑ|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yī lǚ qiān jūn釋義︰「一縷」猶「一髮」。「一縷千鈞」猶「千鈞一髮」。見「千鈞一髮」條。 01.唐.錢珝〈為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第三表〉:「臣叨膺殊渥,特越常倫,一縷千鈞,非能比重;累棋加卵,何足為危?」 參考詞語︰一髮千鈞注音︰| ㄈㄚˇ ㄑ|ㄢ ㄐㄩㄣ漢語拼音︰yī fǎ qiān jūn釋義︰猶「千鈞一髮」。見「千鈞一髮」條。 01.《孽海花.第二九回》:「現在和議的事,一髮千鈞,在他國內,私行捕禁,雖...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之盟,古人恥之;今虜眾悖逆,侵逼畿甸,準為宰相,不能殄滅兇醜,卒為城下之盟以免,又足稱乎?」上由是疏之。 〔注解〕 (1) 間言:挑撥離間的話。間,音ㄐ|ㄢˋ,挑撥。 (2) 澶淵:宋時地名。位於今河北省濮陽縣西南,因古澶水所經而得名。澶,音ㄔㄢˊ。 (3) 準:寇準(西元961∼1023),字平仲,北宋華州下邽人。真宗時為相,契丹南侵,力主御駕親征,成澶淵之盟,封萊國公。後被讒,貶雷州而卒。仁宗時,諡曰忠愍。 2.「一擲」:※《晉書.卷八五.何無忌列傳》初,劉裕嘗為劉牢之參軍,與無忌素相親結。至是,因密共圖玄。……初,桓玄聞裕等及無忌之起兵也,甚懼。其黨曰:「劉裕烏合之眾1>,勢必...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神乎?然則天下聰明心識,取之豈無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耳。噫!自開元2>以來,斯道3>衰,鮮能行者。自貞元4>以來,斯道微,鮮能知者。豈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將背古道而馳者也。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顛為心;今則敏行遜言、全身遠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為務,今則不接賓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開閤為名,今則鎖其第門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 (2) 開元:唐朝玄宗的年號(西元713∼741)。 (3) :音ㄐ|ㄣˋ,通「浸」,漸漸。 (4) 貞元:唐朝德宗的年號(西元785∼805)。〔參考資料〕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分開、離散。如:「分崩離析」、「條分縷析」。《漢書.卷三○.藝文志》:「五經乖析,儒學衰。」《文選.王讚.雜詩》:「胡寧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之類)的同義字,是同一組轉注字。轉注最流通的定義出自章太炎《國故論衡.轉注假借說》:「蓋字者孳乳而多。字之未造,語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語言,各循其聲。方語有殊,名義一也。其音或雙聲相轉,疊韻相迆,此為更制一字。此所謂轉注也。何謂建類一首,首者,今所謂語基。考老同在幽部,其義相互容受,其音小變,按形體成枝別,審語言同本株,雖制殊文,其實公族也。」章太炎的意思是:一個語素或詞語在不同方言區有不同音節,不同方言區的人便造出不同的文字符號以紀錄這同一個語素或詞語,此即轉注。因此,轉注字形體不同(但通常有些相同部件),讀音有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奏章。如三國蜀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表〉:「古者獻言於君,皆稱上書。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陳請而已。後世因之,其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