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草或棕櫚葉做成的雨衣。同「蓑」。《清史稿.卷八三.禮志二》:「黛耜青箱,畚鎛笠,咸寓知民疾苦至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蓑草編成的雨衣。宋.徐照〈分題得漁村晚照〉詩:「出門老嫗喚雞犬,收斂衣屋頭晒。」《紅樓夢》第四五回:「只見寶玉頭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衣。」也作「蓑衣」。
魔鬼鮋(斑鰭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ois volitans (Linnaeus, 1758)
體延長,側扁,前部稍高。頭中大稍側扁。頭部、身體均被圓鱗,吻端則無鱗。側線上側位,伸達尾°­基部。背鰭連續,硬棘部基底長於軟條部基底,鰭間具一深刻;胸鰭甚長大,幾可達尾鰭基底,鰭膜深裂,皆為不分支的軟條;尾鰭長圓形。體側具有黑褐色之橫帶,其中參雜白色到淡紅色的區域;頭部亦同時具有黑褐色之橫帶,吻部則有斜帶相連。背鰭軟條部、臀鰭和尾鰭散布黑點;胸鰭和腹鰭具黑色斑紋。
西自非洲南岸,東迄玻里尼西亞,北起琉球群島,南至澳洲海域。
珊瑚礁區魚類,亦可生活於潟湖區或藻床區,從潮間帶、亞潮帶,至深達50公尺深的水域皆可發現蹤跡。白天休棲於礁岩邊緣,晚上則伺機捕食,主要以小魚、蝦魚或螃蟹為主食。棘有神經性劇毒能致人死亡,台灣有案例可尋。
由於外表亮麗,形態優雅,有「獅子魚」或「火雞魚」之稱,是非常受歡迎的水族常客,但也帶來生存危機。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鷺(綠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utorides striatus
體長40~48公分。各亞種羽色變異極大,例如澳州的亞種全身以黃褐色為主。分布在中國和台灣者則頭頂黑色,翼上覆羽深灰綠色有白色羽緣,胸腹部為灰色。
共28亞種,分布廣泛,包括非洲、南亞、東亞、大洋洲、澳洲,美洲除外。
主要活動於森林的乾淨溪流旁,也在海岸附近活動,習性隱密,動作緩慢,警覺性高。常常緩慢的沿著水邊走動,或是站在水邊的石頭上或是樹枝上等待獵物靠近,覓食的時間大多是在清晨及傍晚,也會在夜晚覓食,但是海邊的族群覓食時間主要受潮汐的影響。主食為魚類及昆蟲,其他的食物有蛙類、螃蟹、蚱蜢、小型爬蟲及蜻蜓。大多單獨繁殖,偶有成小群一起繁殖,不會大群集體繁殖。求偶的展示行為多樣,常常伴隨著叫聲例如將頭部的羽毛及飾羽豎趄來,或是左右搖擺,也會繞圈作展示飛行。用樹枝築巢於樹上,巢材稀疏,從下方可以看到巢中的卵,卵為淡綠色或是藍色,每窩產卵2~4枚,也有7枚卵的紀錄。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1~25天,雛鳥全身絨毛,...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鷺科(Family Ardeidae)
食蟹獴(棕貓、獴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rpestes urva (Hodgson, 1836)
體背面灰色,由口角至肩有顯著白紋,身體之毛極長,底端黑褐色,末端變為白色,質地粗硬,肛門腺發達;頭軀幹長36~45.7公分,尾長16.5~28公分,後足長7.8~9.5公分,體重1~4公斤。
尼泊爾到中國大陸東南部、中南半島、海南島、台灣。
棲息在森林近溪流處,晝夜均有活動,但以白天較多,通常為單隻活動,2隻以上者多為母獸帶幼獸,善於游泳,在溪邊覓食;食性廣,主要以節肢動物(蟹、蝦等)及軟體動物(蝸牛、螺等)為主,也吃蚯蚓、蜘蛛、昆蟲、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懷孕期約60天,一胎產仔1~4仔,但以2仔較多,壽命可達12年。在台灣,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雪山山脈及海岸山脈附近海拔100~2,550公尺的森林中。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獴科(Family Herpestidae)
異尾擬鮋(截尾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pterois heterurus (Bleeker, 1856)
頭部棘棱明顯,在眼前方有一深凹窪,眶前骨下部有許多密佈的小棘,鰓蓋骨有1棘,吻部長有1對葉狀皮瓣。背鰭之硬棘部分,鰭膜深深凹陷,狀似長梳齒,而此魚最易辨認的特徵為長而截平的尾鰭,成魚上,下鰭條會延長成條狀,是一般鮋科尾鰭中形式較奇特的,因此被稱為「截尾」或「異尾」鮋。魚體底色為紅褐色散有許多小斑點,體側有多條深褐色橫紋排列,體長10~18公分左右。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均有分布。
生活於沿岸海域,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中,游動緩慢優雅,外型華麗,是觀賞魚中極受歡迎的獅子魚類,夜行性。白晝常隱於洞穴或岩礁隙縫中,夜間則游出覓食,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為主食。鰭棘有毒腺,毒液為劇烈之神經毒素,刺傷後劇痛,可使人致死。
具觀賞價值,是水族館中常見的魚種。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羅素氏鮋(勒氏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ois russelli (Bennett, 1831)
頭部具棘棱和皮瓣,吻狹長稍尖,眼上有短小觸鬚,眼前方之鼻部微凹陷,眶下骨之下部有2條皮瓣。胸鰭寬闊上半部鰭條甚長,延伸超過臀鰭基底,外形如鳥翅,粗長之棘條鰭膜深刻似鳥羽。體被細小圓鱗,體佈滿深褐色縱帶,背鰭軟條部分、臀鰭及尾鰭素色無斑點,腹鰭有黃色小點,胸鰭散有小黑點,為中型鮋科魚類,體長可成長至20公分左右。
印度至西太平洋區海域。
分布於沿岸海域,棲息在岩礁區,夜行性肉食魚類,日間隱於岩礁洞穴,夜間游出,行動遲緩,以甲殼類為主食。鰭棘有劇烈神經毒;曾有人在潮間帶活動時誤觸,刺傷後劇痛無比,有致命危險,號稱潮池小殺手 。
常見的美麗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Dendrochirus biocellatus (Fowler, 1938)
頭部棘棱發達具有數個小皮瓣,鼻部有2條延長如帶狀的皮瓣;口大,端位斜裂,下頜稍突出。背鰭長度長,約與體高相等,鰭棘部鰭膜深裂。胸鰭長而寬,下部鰭條分支。魚體底色為紅色,其上散有暗色不規則蠕形斑紋,胸鰭上有3~4條黑色橫帶,尾鰭上佈滿橫行的斑紋點。背鰭之軟條部位有2~3個大型眼斑,是辨認此魚最明顯的特徵,故被稱為「雙眼斑」多臂鮋,屬於中小型鮋科魚類,體長約10~12公分左右。
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台灣東北部海域。
生活於淺海海域之岩礁區,夜行性,日間休憩於岩礁洞穴中,夜間游出活動,覓食小型甲穀類,鰭棘有劇毒可禦敵。
造型及色彩豔麗,是水族館中相當受人喜愛的觀賞魚,為少見的獅子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棱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pistus carinat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體型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頭背棘稜底平且弱;口大斜裂,吻圓鈍,頦部有2~3條的長鬚;胸鰭尖長,末端超過臀鰭基底,胸鰭最下方有1根游離軟條。體色為帶有金屬光澤之淺棕色,腹部及2根胸鰭游離鰭條白色,背鰭硬棘部有一黑色大圓斑,胸鰭有大片黑色斑紋,其餘各鰭散有橫列斑紋。體長可達18公分,屬於中型鮋科魚類。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之淺海區,包括日本、中國東海及南海、台灣。
棲息於淺海之泥砂底質海域,為底棲性肉食魚類,以甲殼類為主食,鰭棘有毒,繁殖季節春季。
少見的種類,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安朋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 (Bleeke, 1856)
體型延長狀,甚側扁,眼眶聳起,眼睛前方有一深凹窪,無鼻棘,眼眶下緣有3個棱棘,眼眶上緣有一根極粗長的皮瓣(約等於頭長),是此魚最顯眼的特徵,頭部、吻部、背鰭棘及側線上方皆有些許小皮瓣分布。背棘之棘膜深凹刻,腹鰭最內側鰭條以膜和腹部相連在一起,除了腹鰭,其它各鰭之鰭條均不分支。體為黃褐色,散有許多不規則暗色斑紋,尾鰭有多列明顯橫紋,體長約5、6公分。
日本、中國南海、台灣及越南等沿岸海峽。
生活於14~30公尺深的水層,棲地為淺海之岩礁區,夜行性肉食魚類,屬小型鮋類,極罕見之稀有種,全世界只發現6隻,僅1屬1種。
稀有罕見,無利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