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93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詩經》體裁之一。於天子諸侯朝會宴饗時歌誦。有〈大〉、〈小〉之分。
2.交情、情誼。《漢書.卷八五.谷永傳》:「質薄學朽,無一日之,左右之介。」《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我與君交雖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
3.姓。如明代有琥。
1.正。《論語。述而》:「子所言,《詩》、《書》、執《禮》,皆言也。」
2.高尚的、不俗的。漢.王充《論衡.四諱》:「夫田嬰俗父;而田文子也。」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望,棨戟遙臨。」
3.美好。《文選.陸雲.為顧彥先贈婦詩二首之一》:「步擢纖腰,巧笑發皓齒。」《北史.卷三三.李順傳》:「希遠弟希宗,字景玄。性寬和,儀貌麗,有才學。」
1.向來。《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雍齒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
2.很、甚。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鎔裁》:「士龍思劣,而好清省。」《聊齋志異.卷一.青鳳》:「孝兒亦倜儻,傾吐間,相愛悅。」
3.對他人的敬稱。如:「教」、「鑒」、「穆」。
一種鳥。即鴉。《說文解字.隹部》:「,楚烏也。……秦謂之鴉。」
溫文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文質彬彬,態度溫和文。《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那時候公子的身量,也漸漸長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溫文儒。」也作「爾溫文」、「溫文爾」。
附庸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裝腔作勢地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如:「他經商致富後,便附庸風的大肆搜購古董書畫,企圖能躋身藝文達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優美高。如:「她的舉止優大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容恢宏的氣度。《晉書.卷一二一.李壽載記》:「敏而好學,量豁然,少尚禮容,異於李氏諸子。」《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周瑜量高致,非言詞所能動也。」
2.稱人擅長飲酒為「量」。如:「他頗有量,每逢交際應酬,公司一定派他參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意興。《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名節殊塗,致同趣。」
、秀逸的意趣。大多指風景或顏色、裝飾等。如:「這房間雖無貴重擺設,卻布置得十分致。」
溫文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文質彬彬,態度溫和典。《聊齋志異.卷八.陳錫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烏能作賊!』」也作「爾溫文」、「溫文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而不鄙俗。多用於文章。《文選.曹丕.與吳質書》:「辭義典,足傳于後。」《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本部院訪得天長縣儒學生員杜儀,品行端醇,文章典。」
2.墳典頌等上古的典籍。《文選.馬融.長笛賦序》:「融既博覽典,精核數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頌指〔詩經〕的體裁分類,風係由各地方采集而來,分十五國編纂,包括採自周公、召公采邑的周南、召南;另有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三國的民間歌謠,共計一百六十篇,大致以周代王化所及的黃河流域為中心,而長江流域的吳、楚二國則無風。采詩之制度據〔漢書.藝文志〕云:「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可知國風本係徒歌,後以合樂。采詩的目的係提供周天子作為施政參考,故〔詩經.毛序〕云:「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唯至東周後王室漸衰,采詩之制遂廢,如〔孟子.離婁下〕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
無傷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事物的整體性沒有什麼妨害。如:「他總是喜歡開些無傷大的玩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像這種當個頑意兒,不必問他真的假的,倒也無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