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43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鶿」條。
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鵜形目。形似鴉而黑,喉白,嘴長,善潛水捕魚,喉下皮膚擴大成囊狀,捕得魚就置於囊內。也稱為「摸魚公」、「墨鴉」、「水老鴉」、「烏鬼」、「魚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crocorax carbo
體長80~100公分,翼展130~160公分。為本科中較大的種類,雌雄相似。全身黑色,頭頸有綠色光澤,眼睛至下顎白色,靠近尾羽的兩側有白斑。有些亞種頭頸部有白色羽毛。
共6亞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北美洲東岸及澳洲。
活動於海岸或是淡水水域。各亞種頭頸部的白色羽毛的多寡都不一樣。擅於潛水捉魚,潛水時間可長達1分鐘以上,中國大陸的漁夫會捕捉飼養鷀,利用其來捕魚。在自然狀況下,鷀每天吃下400~700公克的魚,相當於其體重的15%。繁殖期在北半球溫帶是4~7月,南半球溫帶是8~11月,熱帶地區則整年都有繁殖紀錄。集體繁殖,繁殖區內的鷀數量常常高達2,000對以上,不過通常繁殖群的數量沒有這麼多。繁殖期時會有拍翅、展示羽毛及頭部搖動等展示行為。築巢地點包括懸崖、陡坡或是樹上。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鷀科(Family Phalacrocoracidae)
難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crocorax harrisi
體長89公分。翼退化,無法飛行,頭及喙佔身體的比例較大,喙黃色,全身羽毛黑色,腳黑色。
僅分布於南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
僅在加拉巴哥群島上的兩個島上繁殖,數量約有800對,由於無法飛行,因此成為非常特殊的一種鳥類。牠們自海岸潛水入海中覓食水生動物,如章魚即為其主要食物之一。由於加拉巴哥群島地處熱帶,沒有明顯的季節區分,這種鷀可以在一年的任何季節繁殖,不過最頻繁的繁殖期是3~9月。一隻鳥可以在一年之中繁殖數次,為了讓繁殖成功,可能下一次就會換巢位或是配偶。當一隻鷀自海中覓食回來,要接替配偶孵卵時,會儀式性的獻上一枝海草,這是維持配偶關係的方法之一。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鷀科(Family Phalacrocoracidae)
黑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crocorax niger
小型鷀,體長56公分,翼展90公分。雌雄相似,喙褐黃色。繁殖期時全身黑綠色,頭頸部散佈有細小的白色斑紋,額有不明顯的羽冠;非繁殖期時,臉頰及喉部變為白色,全身羽色也變得較偏暗褐色。亞成鳥的羽色大致為灰褐色。
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至爪哇一帶。
偏好於內陸淡水活動,棲息於河谷以及湖畔的沼澤地,生態習性和侏鷀(Pygmy Cormorant, Phalacrocorax pygmeus)相似。以魚類為食,成小群活動,不會結成大群。繁殖期11~12月,以樹枝築巢於大樹的樹冠層上,每窩產卵3~5枚。雌雄共同築巢、孵卵以及育幼。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鷀科(Family Phalacrocorac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crocorax pygmeus
為全世界最小的鷀,體長45~55公分,翼展80~91公分。雌雄相似,頭頸部褐色,頸部有白色斑點,胸腹部深褐色,喙、腳黑色,背部及翼黑色。非繁殖期時,喉部顏色變成白色。亞成鳥體色較淡。
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內陸。
棲息於內陸的水域中。與大多數的鷀的棲地不一樣,侏鷀偏好活動於低緯度地區遍佈濃密水生植物的低海拔溼地。築巢於樹上或是蘆葦叢中,有數十隻到數百隻鳥一趄繁殖,在水邊的樹上築巢時,常常和鷺科(Ardeidae)或是鹮科(Threskiorniithidae)的鳥類共用巢樹。幼鳥在孵出10週後可以離巢飛走。在繁殖期結束後,大多數的侏鷀會向南遷徙,在度冬區可以見到大群一起活動,此時,除了內陸的水域之外,靠海的河囗也可以見到牠們的蹤影。每年3~4月回到繁殖地,4~7月為繁殖期。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鷀科(Family Phalacrocoracidae)
雙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crocorax auritus
體長74~91公分,翼展122~137公分。喙黑色或是灰色,腳黑色。眼下皮膚黃色,頭、頸、胸腹部為黑色帶有藍綠色光澤,背部及翼黑色。頭上有羽毛延長成冠,但是配對之後羽冠就會脫落。
共4亞種,分布於北美洲,由阿拉斯加至美國南部。
出現於內陸淡水地帶或是海岸地區,與其環境的食物豐富程度有關。性喜群聚,可以見到300對以上在一起繁殖。雄鳥繁殖期會在水面跳求偶舞蹈,並在雌鳥面前啣著巢材作為象徵的禮物,在築巢地點則有另外的儀式化求偶展示行為。每年4~7月為產卵期,成鳥每天大約餵食6次,幼鳥一個月大時開始離巢,與其他幼鳥一起在巢附近活動,大約6~7週大時即可飛行。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鷀科(Family Phalacrocoracidae)
丹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鷀相當近似,在野外不容易辨認。成鳥全身羽毛大致為黑色,帶有灰紫或藍色的金屬光澤,但翼上覆羽和肩羽為黑綠色,帶有黑色羽緣。上喙灰黑色,尖端向下彎鉤,下喙灰白色,眼先為淡黃色或淡橘色,眼為碧綠色,眼下無毛為黃色皮膚,具有黃色裸露喉囊,嘴裂下的喉囊線形,向前斜伸至下喙基與裸皮交接處,喉部羽毛為白色,翅形圓而短,尾巴呈長楔形,由14根尖硬的尾羽構成,腳為黑色,趾間具有全蹼。在前繁殖羽,頭、頸及上胸具有大塊的白色纖羽,並掩蓋其下的黑色短羽,同時上腿部有大塊白色羽毛。亞成鳥的背面羽色為褐色,帶有黑色的金屬光澤,胸部及腹部為白色,與鷀亞成鳥相比,其白色部分較白、較大,而且與黑色背面的界線更為明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鳥的喙細長,黑褐色,眼周圍及喙基後皮膚裸露無毛,呈暗紅色,全身羽毛大致為黑色,但頸部具有紫藍色光澤,背羽、肩羽及翼上覆羽則為黑色帶有綠色光澤,腳為黑色,趾間具有全蹼。繁殖期間的繁殖羽,頭頂及頭後各有一束冠羽,同時上腿部有大塊白斑。幼鳥全身大致為褐色,頭頂及頭後沒有冠羽,上腿部無白斑,眼周圍為淡紅褐色。
魚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鶿的別名。參見「鶿」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