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6.09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鳳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賢雋的後輩。三國蜀漢龐統有鳳雛之稱。《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雖顏翰鳳雛,曾史蘭薰雪白。」
百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有很多補綴的衣服。常指僧衣。唐.皇甫〈題昭上人房〉詩:「沃州傳教後,百衲老空林。」唐.白居易〈戲贈蕭處士清禪師〉詩:「三杯嵬峨忘機客,百衲頭陀任運僧。」也稱為「百衲綻衣」、「百衲衣」。
宗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受人尊敬、推崇的大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皇甫》:「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變色,當年才子,悉願締交,推為宗伯。」
罪豈容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罪不容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提倡儒家學說,重仁義、輕功利,所以曾說:「孔子的弟子求曾為季康的家臣,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敲鼓宣佈他的罪狀,對他加以指責。』由此看來,在上位者不行仁道,下屬還替他求富,是孔子所不恥的。更何況是替他打仗,為爭奪土地、城池,到處殺人,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後來「罪不容誅」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罪大惡極。
分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別。《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傳》:「行路倉卒,非陳契闊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敘分隔。」
長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遠去。《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傳》:「便起告違,拂衣而去。奐瞻望弗及,長逝不顧。」
千載一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遠離楚國國都。您看春秋時秦孝公曾封公孫鞅,但孝公一死,他的繼任者就把公孫鞅殺了。還有秦惠王也曾賜封子,惠王一死,接任的君王就把他的封地收回。公孫鞅是功臣,子是皇親國戚,都還遭到這樣的命運,原因就是封地離京師太近,過於招搖。像古代太公望與邵公奭,就因為封在遠地而得以保全。今天燕國不斷攻打趙國,弄得趙國怨聲四起,您不如向北出兵救趙,平定燕國,然後就請以燕國為封地,這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啊!」「千載一時」這個成語的用法和「百代之一時」相同,都是形容機會十分難得,稍縱即逝。
西山日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
沛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容自在。漢.王充《論衡.自紀》:「歷數,庚辛域際,雖懼終徂,愚猶沛沛?」
蕭牆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起,表示禍亂起於內部,而非外來。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