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砂海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砂海星Luidia maculata屬於砂海星科Luidiidae,腕數7~9隻,一般是8隻。體盤區極小,身體幾乎全被腕足佔據,R(輻長)/r(間輻長) = 20公分/2公分。小柱體密擠,體盤中央及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小,略呈五角或多角形;而腕兩側的小柱體較大型,呈方形,且呈規則的縱向及橫向排列,在腕的基部多排成12~16行。小柱體中央有十多個顆粒體,周圍有20多個小短鈍棘,顆粒及短棘排列均非常平整。上緣板不清楚,上面覆滿與相鄰骨板很難區別的小柱體。下緣板很大,幾乎佔據腹面的大部份,每個下緣板上有3~5個橫臥的大棘及許多小棘。圍步帶板內側有2個扁溝棘,排列方向與步帶溝垂直,最內的...
長蠹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13 mm,約為體寬之3.3-4倍;體型呈長圓狀,身體兩側平行;體色黑,有些閃亮。頭部佈滿皺紋、喉部佈滿顆粒狀突起;背面觀之可見眼睛;觸角11節,末三節膨大。前胸背板略呈球狀,佈滿顆粒狀突起,間雜金黃色細毛,前緣部份的細毛較不濃密;前緣及側緣具齒狀突起,齒狀突起朝前緣中央逐漸膨大,前緣中央則具一對最大的突起;基部兩側呈略圓滑之尖角。翅鞘密佈點刻,間雜金黃色毛叢,毛叢於兩側翅鞘排列成三至四列;除毛叢外,翅鞘表面亦佈滿細毛。兩側翅鞘面近基部處,各有一小條縱長隆脊,其表面粗糙,具點刻。翅鞘末端形成弧狀下降,截面不明顯。

臭肚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8-2.2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具鱗;側線上鱗列數20-25。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無明顯缺刻;尾柄較粗,尾鰭成微凹狀。體側上方為暗藍色,下方淺而帶銀灰色;吻部至鰓緣有鑲以藍色線之黃色曲線紋;體側有大型金棕色圓滿佈,點大小較點間距大,但下方的點較小且較密。背鰭基部未端下方有一橙色。離水後,體側點呈紅褐色。
太平洋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季節體色相異,繁殖羽頭頂、後頸、背為黑色帶金色點,尾羽黑褐色有灰白色的橫帶,額部白色延伸經眉上、頸側、胸側到腹部形成醒目的白色曲線,白色下方的喉、胸、腹黑色。眼黑色,喙黑色,跗蹠與趾暗褐色。非繁殖羽的喉、前頸、胸、腹黃色。
海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rius maculatus (Thunberg, 1792)
體延長,吻部略扁,腹部呈圓形,身體後半部側扁。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口部周圍具3對鬚。第一鰓弓上具17-21個鰓耙。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1銳利硬棘及6-7根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具脂鰭;左右胸鰭各具1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鰭條數19-23;尾鰭分岔。體背呈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上具一大黑點。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沿海到中國束海以及印度-澳洲島弧,但尚未在菲律賓及澳洲發現。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且有毒腺,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常為各種漁法所捕獲,為可食用之魚類但其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鯰目(Order Silur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海鯰科(Family Ariidae),Sea catfishes
狀安山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市售的麥飯石即為『狀安山岩』或『安山岩』,岩石表面散佈著有如米粒或花生大小之白色斜長石礦物,有如一團麥(米)飯而得名。一般人認為此類岩石經熱水換質或長時間的風化作用,質易變成疏鬆多孔性物質或形成具有強力吸附性的沸石類礦物,能水中吸附臭味、雜質並釋放出人體有用的微量元素等礦物質,具有改善水質的功效。
安山岩(玢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顯之狀組織
叉鼻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1;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背部淺褐色或灰褐色,腹部色淡;頭部、背部與體側具密佈黑色小點;背、臀及尾鰭亦具黑點,鰭基黑點大於鰭上黑點;胸鰭基上下方各有一黑。幼魚體褐色;體具小黑點,體側具許多平行之黑斜紋,愈往腹部斜紋愈寬。
白秋沙(頭秋沙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rgus albellus
體長42公分。喙短,呈灰色,腳灰色;雄鳥繁殖羽全身大致為白色,帶有部分黑色紋,頭至頸部為白色,眼周圍具黑色紋,與周圍白色形成明顯對比;頭後方具有白色冠羽,冠羽下方為黑色;背部中央黑色,兩側白色;胸、脅、腹部皆為白色,但胸側具兩條黑色斜線;體側則有一水平黑色線;飛行時可見肩羽、初級飛羽、大覆羽、翼鏡皆為黑色,尾羽灰色。雌鳥額至後頸為紅褐色,眼下方至喙基部黑褐色,頰至頸側、喉部為白色,背部為暗褐色,胸、脅、腹部為灰色。雄鳥非繁殖羽與雌鳥相似,但眼下至喙基部的黑色部分較小。
共2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夏天於歐洲北方及西伯利亞的針葉林帶至西伯利亞太平洋沿岸繁殖;冬天則南遷至歐洲東部及南部、中國大陸東部、韓國、日本。
夏天棲息於林地及淡水湖泊;冬天則棲息於開闊水域之湖泊、河口環境。起飛前需要一段助跑的距離。以小魚為主要食物,會潛入水中覓食;夏天也會吃一些昆蟲。不常鳴叫,叫聲為低沉的“kurr-rick”聲。巢築於樹洞內。
鳥綱(Class Aves)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黑冠麻鷺(黑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體長約49公分。頸短,喙黑色,較其他鷺科短,頭頂及飾羽黑色,耳部、頸側到胸側為褐色,背上身褐色有黑色橫紋,後、前胸至腹部為白底有黑,腳黃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以及印度南部及台灣。繁殖期後部分族群會遷徙到南方過冬。
棲地形態為濃密的常綠森林,沼澤森林或是竹林,會出現在中海拔山區及雨量大的地區。主要在夜晚覓食,但是也可以見到在白天覓食,在森林底層漫步尋覓食物。主要食物為昆蟲、蝸牛、蜥蜴及蛙類,小魚可能是較次要的食物。繁殖期5~6月,築巢於常綠的森林或是竹林中,巢位於樹上或是竹子上,高度5~10公尺,由小樹枝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為白色,略偏綠色。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鷺科(Family Arde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