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119.3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捐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犧牲性命。《清史稿.卷四九一.忠義傳五.承順傳》:「在承順國捐軀,光明俊偉,於願遂矣。遺愛在民,漢、番男婦老幼呼活佛。」《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康太尊因他是由學練體操而死,無異於國捐軀。」
一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隱藏心中的話全部說出,而感到暢快。如:「藉由親信密友的聚會,讓他積壓多時的委屈,得以一吐快。」
教師做轉化型知識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判導向的教育學認教育的成敗在於整個社會的背景因素,對於學生學習
失敗的解釋,有一派是以技術層面來解釋,即認老師不會教、學校設備不好、課程設計不好等。可是,批判教育學指出當學習失敗的學生主要是來自社會的下階層時,那就是由於社會的不公平使得這些下階層子女在「認同」上遭受挫折,無法自我肯定,以致於產生各種反社會行。根本之道即在於消除社會的不公平,使社會多元化,每個人的認同才可能得到肯定。但是,消除社會不公等於是進行革命的工作卻又加到教師的身上,Giroux主張教師要成Gramsci所說的「有機的知識份子」,對社會進行改革,以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  而Henry A. Gi...
Giroux, Henry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Introduction by Paulo Freire, Foreword by Peter McLaren. London: Bergin & Garvey.
取人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取人以善」出於〔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藉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言則拜,烘托舜兼取兩者,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善之德,揭示君子「與人善」的修養原則。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善。自耕、稼、陶、漁,以至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善,是與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善。」
  孟子藉子路、大禹兩人的德行的事實,來烘托虞舜的大德;先讚美子路只要聽到別人告訴他的過錯,就非常歡喜地接受,並且立刻實行。大禹更勝一籌,不必等到自己有過,只要一聽到有益於德的言語就虛心拜受,所以可以捨棄自己的缺點,廣納天下人的...
左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境難堪,無所適從。《紅樓夢》第一二○回:「千思萬想,左右難。」《文明小史》第五回:「真正弄得他左右難,進退維谷,心上又氣又急。」也作「左右兩難」。
點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輕觸到身體便即收手。指比試功夫時,只以分出勝負目的,不危及彼此生命安全。如:「武術比賽中,點到止,不以傷人目的。」
2.說話時,只點出事情的關鍵所在,不詳盡表明。如:「他說話總是點到止,畢竟有些事不宜講得太過直白。」
眼不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睛看不到的,也就認是乾淨的了。通常是懷疑食物不潔時的自我安慰之詞。宋.趙希鵠《調變類編.卷四.蟲魚》:「凡販賣鰕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灑之,則鮮美可愛,所謂眼不見淨也。」
2.心中不以然,但又無能力,只好任憑發展,置身事外,以求清淨。如:「任憑你們怎麼說,我眼不見淨,心裡自然快活。」
倒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證論因果關係時,以因果或以果因,顛倒事物的因果關係。如:「他犯了倒果因的錯誤,導致事情始終沒辦法解決。」
子隱,子父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子隱,子父隱」是指父子間由於親情的關係,會對方隱瞞過錯;出自於〔論語.子路.十八〕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這地方有確實實踐正直之道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做兒子的出面證實父親的罪行。」孔子說:「我們那裡所謂的『直』和這個不同,父親會兒子隱瞞,兒子也會父親隱瞞,『直』就在其中了。」孔子的「直」是指真誠地依循內在道德感;在孔子看來,好善惡惡的正義感固然是可貴的情操,但是父子親情更是自然天性,比起好善惡惡的情緒要來得強烈而深刻,所以依人之常情,父子間總是會對方隱瞞過錯。父子相隱雖然有礙法制,卻不是個人正義感的泯滅,至親隱瞞,避免至親被法律制裁,並不表示同意其錯誤行。因此父子相...
畫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就地畫一範圍作監牢,使犯人站立其中以示懲罰。《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有畫地牢,勢不可入。」後用以比喻只准在限定的範圍內活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他每都指山賣磨,將百姓畫地牢。」也作「畫地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